• 字體:

高錕奪物理學諾獎
( 2009-10-09 )



“光纖之父”高錕奪得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華人之光。

享有“光纖之父”美譽的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與兩位美籍科學家博伊爾及史密斯,共享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基金會讚揚高錕對光纖傳導研究的貢獻,以及另兩位得主發明應用於數碼攝影的電荷耦合元件,開啟資訊科技革命,為互聯網時代奠定基礎。高錕表示,從沒想過會獲獎,感到非常驚喜。高錕將獲一半獎金,也就是500萬瑞典克朗(逾71萬美元)。

      現年76歲的高錕,是繼另一位美籍華人崔琦之後,第二位曾經在香港接受教育的學者獲得諾貝爾獎。在今年三位得主當中,他分得總獎金1000萬瑞典克朗的一半(約71.8萬美元)。高錕擁有英國和美國的國籍,也持有香港身份證。
      高錕6日透過中大副校長楊綱凱回應說:“我對於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深感榮幸。諾貝爾獎鮮有表彰應用科學的成就,我從來沒有想過會獲獎,感到非常驚喜。”高錕又表示:“過去40年,光纖大大促進了資訊世界的發展及進步;也有賴光纖的出現,這個喜訊已經於瞬間傳到千里。”
      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6日也祝賀高錕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指該獎項是科學界的最高榮譽,認同高錕不但是一位傑出科學家,又是一位謙謙君子和有承擔的教育家。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表揚高錕在光通訊科技、在光導纖維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成就。

      影像音訊秒間傳遍全球
      該聲明表示:“如果我們拆開鋪設在地球的光纖,可駁成長達超過10億公里的線,足以圍繞地球超過2.5萬次,而且它目前以每小時數以千公里計的速度增長。這些玻璃纖維促進了互聯網等全球寬頻通訊的發展,讓短訊、音樂、影像和錄影能在秒間傳訊到全球。”從瑞典到香港再到美國,信息經過海底光纜迅速傳遍全球,得益於高錕45年前在英國開始的開創性科學研究。
      時任職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附屬標準通訊實驗室的高錕,1966年發表的有關光纖的論文提出:用石英基玻璃纖維進行長距離資訊傳遞,將帶來一場通訊事業的革命。正是這篇引領人類進入光導新紀元的論文,令他成為光纖通訊的奠基人之一,並且給他迎來諾貝爾的桂冠。他也是首位以應用物理研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獎人。
      該論文提出長程及高資訊量光通訊所需的絕緣性纖維的結構和材料特性,開創性地提出如果運用帶有包層材料的石英玻璃光學纖維(光纖)來進行光通訊,能夠讓光在光纖中傳播超過100公里,遠超過當時實驗室的成果。
      根據這個原理,4年後消耗小於每公里20分貝的石英單模光纖的誕生,自此就徹底改變了人類的通訊模式。

      高錕生平
      1933年 生於中國上海市
      1944年 舉家遷往香港,其後入讀聖若瑟書院
      1954年 因香港大學未設電子工程系,轉往英國升學
      1957年 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現稱倫敦帝國學院)電子工程系
      1966年 取得英國倫敦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
      1970年 回港擔任中文大學執教,創辦電子學系
      1985年 兼任美國耶魯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
      1986年 獲委任為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科研總裁
      1987年 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1990年 獲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1992年 獲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3年 獲頒英國司令勳章(CBE)
      1996年 卸任中大校長;獲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宣布把一顆新發現,編號3463小行星命名為“高錕星”;創辦香港高科橋有限公司,擔任主席兼行政總裁
      2000年 與程介明等學者,創辦智立教育基金
      2003年 在港創辦弘立書院
      2009年 證實患有老年失智症;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
      資料來源:中文大學、網上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