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開國大典閱兵父領隊
( 2009-10-02 )



李水清(左一)帶兵參加開國大典閱兵儀式。

像往年一樣,李女士選擇在溫哥華度過國慶節。祖籍江西的她移民溫哥華多年了,關于童年時國慶節的回憶依然非常清晰。最光榮的回憶是關于父親的。李女士的父親李水清是開國將軍,曾在開國大典時作為陸軍領隊接受閱兵。

      游行、晚會、芭蕾舞、宴席、文化節……一連串的慶祝活動使溫哥華的華裔移民感受到濃濃的中國國慶氣氛。祖國的富強使他們感到自豪,回顧60年的歷史也引發了對滄桑巨變的感概萬千。
60年的人生會讓人感慨大半生的似水流年,60年的共和國卻在滄桑巨變中重獲青春。居住溫哥華多年的老華僑會強烈地感覺到中國崛起帶來的變化,很多人都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美國《時代》周刊說,經過60年的奮鬥,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之一。
      很多在溫哥華的華裔,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慶祝國慶節。參加游行、看晚會是常規節目,有些社團還組織了各種慶祝聚會。從遼寧移民來溫哥華的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李國維,還特意寫了“鶯歌燕舞”幾個大字來迎接國慶60周年。
      對于國慶節,中國人有難忘的集體記憶,也有打上個人烙印的獨特體驗。請與記者一起,打開幾位移民塵封的記憶,回顧難忘的激情歲月。

      開國大典閱兵儀式16萬將士參加
      開國大典時,李女士還沒出生,她是從照片中和父親的回憶錄中瞭解當時的情況的。
      李女士拿出父親參加開國大典閱兵時的照片,指著最左邊的一位告訴記者:“這是我父親。”參加閱兵時,他是31歲的年輕師長,抗美援朝時他做了副軍長。軍事院校畢業後,成為軍長。1955年,37歲的李水清被授銜為少將。
      李水清在幾年前去世了,兒女們把李水清的很多珍貴歷史照片做成了臺歷,珍藏著。記者翻看這些照片,有抗日戰爭時期的,有剛解放時與毛主席合照的,有近年與胡錦濤、溫家寶合照的。看著舊照片,回憶起他作為共和國功臣的一生,李女士為父親感到自豪。
      李水清出生在井岡山下的一個小村莊,12歲時加入了紅軍,參加了一到五次反圍剿和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參加了平型關大戰和百團大戰。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平津戰役、太原戰役。解放後,他又是抗美援朝戰爭的高級指揮官。

      聽父親回顧開國閱兵
      父親李水清多年來很少在兒女面前提自己的戰功和光榮歷史,直到1999年國慶50周年後,很多媒體追訪李水清,他才向孩子們講述了自己過去的故事。讓李女士印象深刻的是,當年父親在開國大典閱兵時,作為步兵方陣領隊的經歷。
      開國大典的閱兵儀式,在人民解放軍的歷史上,無論軍種、兵種,還是規模,都是最多最大的一次,投入的總兵力達到了16萬。 參加受閱的海軍代表隊由海軍學校與華東艦隊組成;陸軍代表隊由步兵師、炮兵師、戰車師、騎兵師組成。
      步兵師方隊的光榮任務,落到67軍199師的頭上。199師的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1師,聲名顯赫,受閱開國大典乃眾望所歸。他們在閱兵的時候要出12個方隊,每個方隊由144名指戰員組成。
      時任199師師長的李水清說:“我們是要代表全國解放軍,來接受毛主席的檢閱,所以特別高興。”

      烈日下暴曬一天戰士暈倒即抬走
      1949年7月,正是北平的盛夏,199師的一萬多人馬全部集結在北平市郊。按照閱兵指揮部的要求, 全師一萬多人只要兩千多人參加閱兵,所以大家拼命地練,都寫決心書,有的還寫血書,要參加受閱。李水清除了選兩千多人受閱以外,又另外選了二百多人,做預備的。

      沒有隊列訓練準則
      訓練前的準備已經基本就緒,但是,新問題也接踵而至:已經有22年戰史的人民解放軍,居然沒有一本關於隊列訓練的條文和規範動作的準則。他們拿什麼作參考呢?經過反復選擇,他們按劉伯承在蘇聯時編的操典來操練。
      在三伏時節的炎炎烈日下,199師的官兵們在天壇公園外的空地上開始了嚴格的分列式訓練,空地邊沿搭他們宿營的帳篷。
      李女士說,父親李水清告訴她,訓練中,朱德總司令曾兩次來看望他們,朱德總司令對李水清說:“在開國大典上,你們的形象,就是中國軍隊的形象;你們的軍姿,就是中國軍隊的風貌。”看到戰士們臉色不好,嘴上起泡,知道是訓練強度大,營養跟不上,朱德特意批準每人每天供應一個雞蛋,這是當時很高的待遇。

      特批每人每天供應一雞蛋
      從火炮到坦克,從汽車到飛機,受閱部隊的武器有95%都是從敵人手中繳獲的戰利品,其中有美式的、英式的,也有日式的,可以說是真正的“萬國牌”。為瞭解決武器不統一的問題,全軍繳獲的美式、日式武器都集中到199師,供戰士們挑選。
      從9月下旬起,每天深夜的12點至凌晨4點,李水清都帶兵到天安門廣場反復訓練。10月1日凌晨2點,李水清與政委李布德率領受閱的兩千多官兵就分乘幾輛大卡車出發了,在天安門廣場,他們從早晨一直等,直到下午3點檢閱才開始。

      防國民黨空襲 閱兵時間定下午
      當時不公布檢閱時間,是為了安全考慮,將時間定在下午也是為了防國民黨飛機空襲。為了不必在檢閱期間上廁所,戰士們被叮囑少飲水。在烈日下站得太久,有些戰士就暈倒了,暈倒一個,抬走,馬上換上替補的。因為長時間靜站,有些戰士還尿在褲子裏了。
      在莊嚴嘹亮的國歌聲中,李水清和他的部隊親眼見證了毛澤東主席親手升起了五星紅旗,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他說,他會永遠記那一天,因為那天迎來了全國人民的勝利。為了這一天,有很多戰友獻出了年輕寶貴的生命。

      童年錯過了見毛主席
      在李女士的記憶中,父親對功名看得很淡。取消軍銜時,在部隊任高官的父親挺高興的,說:“現在出門不用換便裝了。”經過文革,軍功章都找不到了。她小時候,父親曾想把授銜時的呢子禮服拿出來給她改衣服。等找出來一看,禮服都被蟲子蛀出了很多小洞。
      童年時的國慶節是快樂有趣的。6歲時,李女士曾被父親帶上天安門參加晚會,看禮花。她也曾與兄弟姊妹一起,被帶到人民大會堂參加國慶活動。她只對游藝活動感興趣,覺得有獎釣魚很有趣。玩累了,就鬧著要回家。她一鬧,全家就回家了。
      第二天看報紙才知道,他們走後,毛主席來了,為此兄弟姊妹們都埋怨她。她說:“我只見過周總理,那是在總參招待所的一個活動上。”
      哥哥小胖的運氣比較好,一次國慶節,父親帶他上天安門參加活動,他見到周總理叫了聲:“周伯伯好!”周總理把他抱舉了一下。可惜沒拍照,當時家裏沒相機,平時要拍照,都得找軍內專門的攝影師。

      女兵方隊的珍貴回憶
      在今年溫哥華的中國國慶游行隊列中,穿著鮮艷傳統服裝的腰鼓隊非常引入注目。打著腰鼓走在最前面的那位女士姿勢優美,全情投入。她叫溫嬿,很多隊員打腰鼓還是她教的呢。
      溫嬿看上去非常有活力,快人快語,熱情真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自己的個性,她覺得與十年的軍旅生涯有關系。她是1997年登陸溫哥華的,到2000年才真正住下來。在溫哥華,無論是加拿大的國慶還是中國的國慶活動,她都會參加。她告訴記者,對于國慶最閃亮的回憶,是1984年參加國慶35周年閱兵。她所在的女兵方陣,在共和國閱兵中是第一次。

      參加首個女兵方隊 見到鄧小平
      對于曾是國慶35周年女兵方隊中的一員,溫嬿一直感到很驕傲。“這是共和國閱兵史上的第一個女兵方隊,不是人人都有機會見證這種歷史場面的。”她說,閱兵時還見到了鄧小平。
      1984年閱兵時,她正在軍醫學院讀書,被選入參加閱兵後,她與其他女兵們一起,集中訓練了10個月。別看只是靜站和操正步,真正要做好還是很不容易的。訓練靜站時,要挺胸昂頭,紋絲不動,經常一站就是4個小時。很多人暈倒過,溫嬿也曾經暈倒過一次。

      靜站4小時 很多人曾暈倒
      正步走非常考驗功夫。“腿抬起來時,腳面要與地面平行,離地面75公分。”她說,這樣整個隊列才整齊。後來練到,腳一踢出去,就是75公分,準確無誤。溫嬿告訴記者,很多隊友都會將沙袋綁在腿上訓練,溫嬿也這樣練過。還有人為了練平衡能力,用金雞獨立的姿勢訓練。
      “一個方陣橫排25人,豎排14人,還要有人做替補。”她告訴記者,經過幾次預演,到上場時,已經非常熟練了,沒出狀況。
      參加閱兵,是溫嬿青春記憶中的珍貴一頁。“閱兵鍛煉了意志力,克服困難的能力,和保衛國家的責任感。”她說。有一個以閱兵村生活為題材的紀錄片,片中既反映她們的訓練,也表現他們的業余生活。裏面就有溫嬿的鏡頭,是她在拉手風琴的特寫。

      中國遊行講規矩 加國遊行很自由
      老家在東北的張春年,1949年時在東北的瓦房店鎮,那時她15歲,還在上小學。為什麼這麼大還上小學呢?她向記者解釋說,家裏想讓她跟弟弟同時上學,她上學的年齡就拖到了10歲。日本兵走了,國民黨和共產黨又打了好幾年,她也因為打仗的原因停了幾次學。
      她回憶說,建國時的第一個國慶節,到處都非常熱鬧。街上的游行隊伍中,有扭秧歌的,有打腰鼓的,有打花棍的,張春年的節目是打花棍。花棍上塗著紅白兩色的油漆,兩邊各拴著三個大錢,叮當作響。她說,邊打花棍,邊唱歌:“一根花棍一條心”,後邊的詞記不起來了。
      “國慶節,幾乎家家戶戶都挂上了紅旗,沒紅旗的就在墻上畫了紅旗。”她說,街上還有人在講演。婦女會、民兵也出來游行。晚上,人們有提燈籠出來慶祝了。“剛解放時,群眾的情緒真的不一樣。”張春年回憶說。
      “我18歲就結婚了,之後的國慶節就不去游行了,看同學游行。”後來,她搬到沈陽,就少參加國慶節活動了。
跟女兒移民到加拿大,她很喜歡這個國家。加拿大國慶節她也會去看街上的游行,覺得與中國的不一樣。“中國游行講究規整,加拿大游行隊伍裏的人想怎樣就怎樣。”她說。在加拿大生活的體會是,中國越來越富裕了,她覺得自豪。

      回國感受國慶氣氛
      今年的國慶節,家住高貴林的大陸移民徐仁忠要回國過,他覺得60年大慶很難得,回去可以感受到更濃的氣氛。另外,國慶節長假,親友會面也方便。“新中國成立時我14歲。”徐仁忠告訴記者,他那時正上初中,跟周圍的人都很興奮和喜悅。
      徐仁忠來自中國山東濟南,曾在濟南大學做中文系的系主任,移民加拿大7年了。
      他告訴記者,當時他在濟南上學,參加了兩次大型慶祝活動。一是在學校,大家一起聽廣播,在北京天安門上,毛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聽完廣播後,學校組織他們出去游行,一直到晚上。大家敲鑼打鼓,舉著旗子,喊著口號。口號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慶祝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主席萬歲”、“共產黨萬歲”。“各民族人民大團結萬歲”。

      與《青年近衛軍》作者共慶國慶
      另一次大的慶祝活動是歡迎中蘇友好協會代表團,與他們一起慶祝共和國的成立。徐仁忠愛好文學,所以對代表團的團長副團長印象深刻。團長是《青年近衛軍》的作者,也是當時蘇聯作協主席的法捷耶夫,副團長是蘇聯著名作家西蒙諾夫。他告訴記者,開歡迎大會時,他還特意到主席臺前轉了兩圈,注意看了看他喜歡的作家。
      新中國成立時,雖然他還小,但也被歡樂的氣氛感染了。他說,1945年,日本投降後,大家都很高興,認為不用做亡國奴了。後來,國民黨的接收大員來了,關于他們腐敗的傳聞很多。
他還記得,在1947年和1948年時,物價上漲得很厲害,買東西今天是這個價,明天就會翻一番,還經常停電。後來他才知道,當時濟南被共產黨的軍隊包圍了。“濟南是1948年解放的。”他說,過去在國民黨統      治時期,共產黨的形象被國民黨妖魔化了,見到真的共產黨進城,市民發現與過去宣傳的不一樣。“幹部們很樸實,沒架子,也廉潔,讓人印象很好。”
      徐仁忠說,他們學校裏也來了一些從解放區過來的孩子,很樸實,待人好,不像國民黨的子弟那樣跋扈。
      “那時候,市民們很開心,對將來很樂觀。大家很放鬆,心理沒壓力。發自內心地參與慶祝活動。”徐仁忠回憶說。
      這以後的國慶節過得怎麼樣?談到這個問題,徐仁忠的感覺就復雜了。他說,後來的國慶節就沒那麼興奮了。到了50年代,運動多,大家都受到不同的傷害,有些老同學還被打成了右派。1959年大躍進,他就讀的山東大學停課大煉鋼鐵,後來又遇到了三年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他出身不好,首當其沖地受到了沖擊。“改革開放前,今年這個運動,明年那個運動,我對國慶節不關心,不興奮。”

      動亂年代 對國慶不關心
      改革開放後,徐仁忠的境遇越來越好了。社會對知識對人才都很重視,他在大學裏當上了系主任。他高興地說,80年代以後,中央平反冤假錯案,他的一些老同學也被平反了。“整個社會重視教育,重視人才,風氣很正。我對未來又恢復信心了。”他說。
      “我是1998年,在63歲退休的。”他說。退休後,他還經常回學校走走,看到這幾年教育發展很快,學校規模越來越大,覺得很高興。
      這些年過國慶節,徐仁忠主要是在家看電視,或是與朋友聚會。“現在國慶有7天長假,很多人把它看作休閑、娛樂、賺錢的機會了。”他覺得慶祝的氣氛淡了。
回顧建國以來這麼多年的歷史,徐仁忠說:“中國走到現在這一步,非常不容易。千萬不能再折騰了。”

      盼中國未來不再折騰
      他希望中國能向前走,向好的方向走。他告訴記者,這次他回國過國慶,就是想感受更濃的國慶氣氛。“60周年大慶是大事。”他說。每年的國慶節,濟南都會是張燈結彩,鮮花簇擁。他退休前工作的濟南大學也會有大型慶祝活動。他說,10月,濟南還會開全運會,他從照片上看過新建的大型運動場,覺得是一流水平。
      在加拿大生活,他經常參加社團活動,老人協會、同鄉會、合唱團他都參加。“我還是不錯的男高音呢。”他說。
      他提供給記者的圖片是他和老伴帶外孫女,參加反藏獨游行時拍的,他和小外孫女手裏都舉中國國旗。移民溫哥華7年多了,徐仁忠一直看中國新聞,關心國內的事情。國內的發展變化讓他欣喜和興奮。“與祖國的感情是割捨不掉的。”他說。



李女士和兄弟姊妹們將父親的舊照片製成日歷。

在接見部隊官兵時,毛澤東與李水清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