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穿越癌癥之痛
( 2009-09-18 )



加拿大防癌協會卑詩及育空分會。

提起癌癥,總給人一種談虎色變的感覺。專家說,2010年,癌癥將成為全球頭號殺手,占死亡人數的兩成。遭遇並戰勝癌癥,幾乎就是在鬼門關上走了一回,生還者對生命的認識,生活的態度往往有所改變。

      憑堅強與樂觀戰勝癌魔
      生命的天空並不是一直晴朗無雲,遭遇癌癥會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甚至為全家人的心情帶來陰影。據美國癌癥協會的預測,2010年全球將有800萬人死于癌癥,取代心血管病成為世界死亡人數最多的疾病;而世界衛生組織則認為,新增癌癥病例和癌癥患者死亡率將以每年1%的速度遞增。怎樣才能避開癌癥這個惡魔?如果不幸遭遇癌癥,又怎樣自處和尋求幫助?
      記者采訪了患者、醫藥方面的專家、防癌協會有關人員,希望他們分享的故事和資訊對讀者們有幫助。
      驅車到本拿比一個靜謐的小區,記者來到李太太的家。應門的正是李太太,她穿了一件紅衣,容光煥發,笑容燦爛,完全看不出曾經身患癌症。

      聽到診斷理性冷靜
      被診斷出乳腺癌是在2003年,她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情景。在每年的乳房檢查時,醫生要求她復查,復查時查出有8毫米左右的小腫瘤,然後切片檢查,之後,醫生鄭重地告訴她:“是第三期末期的惡性腫瘤。”她沒有反應,醫生說:“你聽懂了嗎?”她這才緩緩地說:“輪到我了。我應該怎樣做呢?”她的冷靜和理性讓醫生很吃驚。
      後來,醫生讓她自己考慮治療方法。一種是切一部分,之後要化療,還要放療,還要吃5年的藥;另一種是全切,可能需要放療,不需要化療,也需要吃5年藥。她回家與丈夫商量後,決定全切。醫生問她要不要Reconstruction?她沒聽懂,以為是戴義乳,就說好,後來才知道是整形。她不知道整形是否自己付費,就與家人商量。後來她才知道,整形手術也是政府醫療保險出的錢。
      對加拿大的醫療制度,她是滿意的,不認為排時間等待會耽誤病情。醫生會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而排期的。她從診斷出來到手術,只用了兩個月。

      遇到疾病連環攻擊
      癌症是讓人聞風喪膽的惡疾,但李太太面臨的不只是癌症,她那時免疫系統出了問題,一身都是病,而且一起來攻擊她。“我是專業病人,得的病一隻手數不清。”她自我調侃說。
      她有甲狀腺病、類風濕、干燥症、腕管綜合症,神經科的醫生建議先做腕管手術,但乳癌手術如果放棄,很難重新安排。乳癌手術之前兩天,當時她的風濕病也很厲害,她的身體半邊不能動了,與醫生商量過後,先打了針止風濕病的痛,然後做乳癌手術。
      本來做完乳癌手術後應該盡快安排腕管手術,大女兒在李太太的乳癌手術兩周後結婚,所以李太太的腕管手術安排在女兒結婚後5天進行。一個月後,再做另一手腕的手術。“那一年,十個月內,我做了6次手術,還不算小手術。”李太太說。

      讓人詫異的堅強
      在身體這麼差的情況下,剛做完乳癌手術約兩個星期後的她還堅持參加了大女兒的婚禮,李太太的很多朋友知道她的病情後,都從世界各地趕來參加她女兒的婚禮,為的是看望她。她打扮得體,笑容滿面,旁人很難看出她剛剛做過大手術。一位不知情的朋友甚至還來請她跳舞。她這才告訴他:“我現在連站著都辛苦。”

      康復後為病友做義工
      手術一個接一個,李太太的身體已經很差,很難承受麻醉了,她決定在第二次腕管手術時不用麻醉劑。在冷凍的情況下,邊與醫生聊天,邊做了手術。在別的病友害怕手術時,護士就拿李太太做榜樣鼓勵他們:“你看那位快樂的太太,開刀不用麻藥。”

      家人幫助不可少
      回顧起自己治療和康復的歷程,李太太覺得與醫生溝通很重要。她總是盡量將自己的病情向家庭醫生、專科醫生溝通,積極配合治療。另外,家人的支援和幫助是必不可少的。她動乳癌手術時,二女兒專門請了假,從香港過來照顧她。丈夫除了照顧她以外,還承擔了所有家務。“那時我不能自己刷牙,茶杯的蓋子也打不開,去洗手間開不了門,全靠家人照顧。”李太太說。
      終于有一天,她要約家庭醫生時,丈夫說:“能不能幫我一起約上?”“又不是喝茶,幹嘛也約上你?”李太太說。經過醫生檢查發現,她丈夫李先生的耳朵失聰了。李太太說,那是因為丈夫壓力太大,勞累過度。看到丈夫為自己付出了這麼多,李太太很難過。在一個人獨處時,眼淚就流得停不住。
      有一天,卑詩癌症中心的社工打電話來,李太太講了自己的情況,社工提醒她說:“你要去看醫生,可能得了憂鬱症。”與社工會面後,她去見了家庭醫生,發現果然得了憂鬱症。
      回顧生病的這些年,癌症和一連串疾病的折磨,李太太沒有抱怨,她的聲音平和,笑容燦爛。疾病並沒有把李太太擊倒,她非常感謝家人的愛和支援。
李太太的家非常整潔,一切都顯得井井有條,她告訴記者,都是先生的功勞。她有四個兒女,都是專業人士。當醫生的兒子還能將疾病的原理向他解釋,使她可以更好地配合家庭醫生的治療。

      乳房整形有助自信
      對于是否要做乳房整形手術,李太太覺得因人而异。她說,整形對于病人恢復自信、重返社會有幫助,但過程還是不好受的,對年紀太大的人不鼓勵做。按她的經驗,先是在手術後的乳房中放一個“大餅”——鹽水袋。在以後的治療過程中,慢慢加鹽水,“大餅慢慢變成蓮蓉包了。”她開玩笑說。這個過程,皮膚會被拉緊,感覺難受。最後,臨時性的鹽水袋會被換成永久性的。在治療期間,要注意手術的一邊手臂不要用來驗血,也不要拿重的東西,否則容易引起水腫。

      感同身受幫助別人
      開始時,李太太是在加拿大防癌協會的同舟共濟癌症關懷小組得到幫助,她基本康復之后,李太太也成為義工中的一員,她親熱地將自己幫助的對象叫做“我的Baby”。
      她的任務是與乳癌患者,透過電話交談,用自己的經歷鼓勵她們,使她們不懼怕癌症,心情開朗,積極治療。“癌症不是不治之症,只是難治之症。”她說。李太太還會安慰患者的家人。她對患者的丈夫說:“這段時間辛苦你了。”儘管是那麼簡單的一句話,就讓對方非常感動。李太太說,癌症不是一個人的病,家人的付出是巨大的。
      因為她不開車,她與其他患者分享經驗都是在電話上,有的在大溫哥華,有的在加國各地。長途電話費由加拿大防癌協會支付。“我們付出的是時間和無盡的愛心!”李太太笑著說。
      結束采訪離開李太太家時,記者回味她的故事,感覺如沐春風。經歷了癌症和同時襲擊她的一連串疾病,李太太並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堅強面對,還樂意幫助別人。病魔帶來的狂風暴雨並沒有摧毀她的世界,而是留下了一片晴朗和清新。

      “癌癥讓我感悟有限”
      最近,米女士在收拾自己住了多年的房子,準備把它賣掉換買新的房子。

      盼忘掉患癌症的日子
      在清理舊物時,她毫不猶豫地把關于癌癥的資料統統扔入了垃圾箱。“這場病像惡夢一樣,我希望把它忘掉。”
      看起來,米女士越來越健康了,臉色比一年前好了,心情也開朗起來。她剪短了頭發,穿上鮮艷的衣服,人顯得挺有精神。但提起那段生病的日子,她還是忍不住情緒激動。“一提起來我就生氣。”她說。

      不滿醫生教條治療
      讓她不滿意的是,她認為醫生不會根據病人不同的情況治療,而是用同一種方法對所有人。她說,自己第一次化療,乳房上面的腫塊就基本上消了,她請求醫生不要繼續了,但醫生還是堅持做完整個療程。
      化療做到後來,指甲變黑了,而且變成一節一節的,很容易斷。能活做完整個化療,已是非常不易。
      治療過程中,她覺得整個人像進入了一個黑洞,非常無奈無助。她甚至懷疑自己是被誤診為癌癥的,對腫塊起作用的是抗生素,而不是化療藥,但一切都無法求證。
      做完了整個療程後,醫生讓她吃五年藥,她不吃了。她說,最好不要回顧,讓這場噩夢消失得幹幹凈凈。
      生病那段時間,她每天步行走過草地,到自己家附近的一個商場打六通拳,晚上泡熱水澡,這樣才清掉了一些毒素。
      現在,她也盡量吃得健康,生活方式健康,還在教堂做義工。
      “生這場病,讓我感到有限,人生命的有限,能力的有限,醫生醫術的有限。”她說。等以後徹底恢復後,她想把自己的故事和感悟寫成書請人分享,但現在,她不想回顧,只希望忘掉一切。

      防癌會與病人同舟共濟
      癌症患者應該找誰幫忙?加拿大防癌協會可提供很多幫助,他們還設了華語服務。為瞭解詳情,記者采訪了加拿大防癌協會卑詩育空分會的華語服務統籌員陳江玉芳(Irene Chan)。
     

      患者可獲多種幫助
      陳江玉芳告訴記者,加拿大防癌協會是一個全國性的機構。他們資助防癌研究項目、支援最有需要的人,並致力預防各類癌症。優先服務項目有預防教育、政策宣傳、資助癌症研究。他們還透過網站www.cancer.ca,及癌症咨詢專線1-888-939-3333,為大眾提供各類最新的癌症資訊及社區資源。
      他們提供不同種類支援服務,以協助癌病患者及其家人克服癌症。其中包括由康復者義工所提供的支援和鼓勵、為購買藥物與癌病相關提供緊急援助、義載癌症病人往返治療癌症的醫護約會,以及為居住在偏遠地區的病人,提供接受醫療時的臨時宿舍等。
      因為母親是癌症患者,陳江玉芳對癌症病人感同身受,從香港移民加拿大後就到加拿大防癌協會做義工,後來受聘于該會負責華語服務。回顧二十年前剛有華語服務時,連宣傳品都是手寫的。當時華裔對癌症很忌諱,將宣傳品遞過去時,很多人不願接。經過該會華裔義工的努力,現在,華裔的防癌意識好多了,對防癌協會籌募善款活動也非常積極支持。
      她說,幫助癌症患者的方法很多,如捐款、做義工,也可以捐頭髮。她指著自己剛剪的頭髮說:“我剛剛捐了頭髮。”不燙不染的頭髮,8吋長就可以捐做假髮,幫助病人增強自信。
     

      防癌活動請你參加
      為了服務華語患者,他們成立了華語“同舟共濟癌症關懷小組”,互相交流鼓勵。陳江玉芳給記者看他們出的簡訊,有癌症知識、活動介紹,也有有病後感悟分享、患者畫的圖畫等,內容很豐富,充滿積極樂觀的精神。
      加拿大防癌協會經常舉辦活動,幫人們瞭解癌症,預防癌症。她告訴記者,最近就有一個大型免費防癌華語講座,9月19日上午9點半至下午12點半,在烈治文Woodhead路12011號 (Cambie路夾五號路) 天主教堂舉行。
      女西醫余真醫生將主講乳腺癌防治;乳腺癌康復者李太太分享戰勝癌症的經驗、防癌要訣和保健健身運動示範等,參加者均可獲贈有機蔬果。查詢可致電:604-215-5204與陳江玉芳聯絡。

      中醫可輔助治療癌癥
      患了癌癥,是否只有開刀一條路?中醫對癌癥治療有怎樣的幫助?記者采訪了高級中醫師及針灸師曹寶琪。
      早年畢業于中國北京大學醫學院醫療系的曹寶琪,曾任中國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內科主治醫師,在日本及美國做過互訪學者,有四十年的中西醫結合的臨床及教學研究經驗。
      他認為,中醫對癌癥可起到輔助治療,減輕副作用的效果。

      中西醫治療理念不同
      曹寶琪說,中醫和西醫是兩個概念、範疇不同的醫學科學體系,因而對于癌症的治療理念也是有所不同的。
      西醫的手術、化療及放療主要目的是偏重於殺死或消滅癌細胞,但近十年來不少學者很推崇“帶癌生存”概念,強調消滅癌症不是主要目的,而促使癌症不再進展或使其發展緩慢,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是治療的最佳選擇。
      而中醫則始終強調增強機體自身的抗癌能力是治療的力點。中醫學在古代陰陽五行哲學思想的指導下,認為人是天地自然的產物,癌症的產生是由于在種種內外因素的作用下,特別是在內虛的條件下,陰陽失衡的結果,正如內經所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因而強調扶正培本,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以達到抑癌進而消滅癌症的最終目的。
      當然癌症的痊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絲絲入扣的正確治療,加上患者的配合,三分治七分養,戰勝癌症還是大有希望的。
“雖然西醫目前是治療癌症主力軍,但中醫的輔助治療作用是不應被忽視的。中西醫結合則是治療癌症的最佳選擇。”曹寶琪說。

      中藥對化放療減毒增效
      曹寶琪介紹說,隨西醫醫學研究的進步,癌症可經由手術、放療或化療等對抗療法獲得更好的治療。目前除了可以單純用手術治療的早期癌症之外,其他大部份患者皆須配合化療或放療,而很多患者卻因其副作用而卻步。特別是化療藥物雖然能夠殺滅癌細胞,是治療腫瘤的有效藥物,但是這些藥物同時也會傷及正常的組織細胞,擾亂身體的正常生理功能,甚至給原本就很虛弱的病人帶來更多的不適甚至痛苦,如血壓低下、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出皮疹、脫頭髮、口唇潰爛等等,不一而足,因而有不少患者因為懼怕化療的副作用而放棄治療。  
      “值得慶幸的是,近四十年來大量臨床及實驗研究都表明:中醫藥在癌症的治療中具有良好的輔助作用, 首先表現在對放療或化療有很好的減毒增效作用。”曹寶琪說,中醫通過辯證論治,采用能改善微循環的活血化瘀類藥物,配合清熱解毒藥、潤燥涼血等中藥,可以提高癌症組織的放射敏感性,提高正常組織的耐受性,從而提高整體療效及保護正常組織。而益氣養陰類中藥可以保護粘膜及骨髓避免受到輻射線破壞,達到減毒效果。
      化療藥物對癌症細胞產生細胞毒殺作用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傷及人體增殖分裂活躍的正常細胞,如造血細胞、淋巴細胞、口腔及胃腸道粘膜上皮細胞、毛囊細胞等。對于化療所造成的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及肝腎功能損傷等,加入培正固本或養陰解毒等中藥,可以將化療的毒副作用降至最低,增強患者的體力以完成既定的療程及達到最好的治療結果。

      延長晚期患者壽命
      手術治療本身對于癌症患者,特別是原本已經虛弱的或年齡較大的癌症患者的體力打擊很大,曹寶琪建議癌症手術後配合中醫藥治療,以幫助患者儘快恢復。
對于晚期癌症患者,手術治療既已失去機會,而放療或化療的毒副作用則更給已經十分衰弱的患者雪上加霜,使其難以承受。此時更適宜採用中醫藥治療。
曹寶琪說,因為中醫的基本思想是陰陽平衡,順應自然,增強自身的抗病能力,可延長晚期癌症患者的壽命,提高其生活質量。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預防癌症。

加拿大防癌協會經常舉辦各種防癌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