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你刷卡我來“養”透支越來越多
( 2009-09-11 )





信用卡的普及帶來了一系列問題,除了過去常提到的套現等,還有“養卡人”。所謂“養卡人”,就是專門替人解除信用卡的還款期限的人,並借此提取相應手續費。

      據《廣州日報》報道,廣東的“養卡人”群體龐大,並有快速發展趨勢,而且形成一種“業務”模式,一般是需要短期拆借現金進行周轉的生意人、超前消費的“新生代”是“養卡”業務的常客。在廣州越秀區上班的王先生用信用卡刷了五千元(人民幣,下同),還款限期快到,“手頭”有些緊,在朋友的建議下,他找到了一家“養卡”公司。所謂的“養卡”其實很簡單,就是將信用卡和密碼告訴“養卡人”,對方替王先生償還了五千元的消費款後,王先生的信用卡又“活”了;然後“養卡人”在“養卡”公司的POS機上刷卡提現,金額為5100元,“他們按兩個點來收手續費。”通過這個“養卡”公司,王先生的信用卡上沒有出現過不良記錄,而且信用額度還可以提升,“只是花了些手續費。”

      “新生代”充當主要客源
      據稱,現在不少年輕人都流行用這種“養卡”方式使用信用卡。因為操作簡單,輕鬆就可以收到“手續費”,廣州大街小巷也冒出了不少“養卡”公司,在天河崗頂一帶,甚至有人花錢僱人舉牌做廣告。在網上輸入“廣州”、“養卡”二字,相關的信息有173萬條之多,而且排在前幾頁的都是各種名目的“養卡”公司,一般只有電話。這些“養卡”公司均拒絕簽書面的責任合同,並強調,“我們這裏已經刷了上百萬了,不會出問題的。”有時,“養卡人”會提醒:“如果銀行問你們刷卡買了什麼,就說是買電器了。”據稱,銀行打電話詢問的幾率很低,只是擔心碰到意外情況。
      霍剛(化名)大學畢業後在南寧做文職工作,月薪只有一千多元,但開銷很大,既要租房子還要談戀愛,因此他的信用卡常常透支。三個月前,霍剛通過網絡廣告得知了“養卡”服務,嘗試了幾次,並向幾名日常花費較大的同學“推廣”。

      借還錢之名 騙高額現金
      表面上,霍剛付出了一點手續費,換取了繼續透支的方便和信用度的提升,但專家表示,“養卡”等於喝海水解渴。
      由於建立在虛假消費的套現基礎之上,“養卡”時支付的手續費在不斷加大“養卡”成本同時,促使持卡人將套現資金用於風險更大的資本投機用途,而這種賭博式理財勢必害人害己。
      實際上,“養卡”也並不安全。銀行方面表示,“養卡”行為是一種違法行為;對於持卡人而言,隨意將信用卡和密碼等重要信息交予他人,也非常危險。在武漢就發生過“養卡”被騙的案件:張先生透支八千元後,將卡交給一家“養卡”公司,支付了一百元手續費。結果一個月後,他收到帳單,發現欠費金額還多出七千元,此時養卡人已不知去向。經調查發現,養卡人幫張先生按最低還款額度還款,卻按最高限額從他的信用卡中刷走了現金。
      另外,現在針對“養卡”這一行為,還出現了新的詐騙方式。在深圳,就有一“養卡人”幫人“養卡”,反被騙走十二萬元。這個“養卡人”名叫曹東(化名),今年4月,他接待了客戶嚴敏(化名)。嚴敏稱,若曹東能幫其解除信用卡還款期限,可支付1.5%的手續費。隨後,曹東共向嚴敏的三張信用卡匯入了127800元,但當他用嚴敏的信用卡套現時,發現信用卡已經掛失,不能使用,這時,嚴敏也已經不知所蹤。

      多卡形成“連環債” 入不敷出無力還
      “第一張信用卡可透支4000元,正好可以套現還第二張信用卡,再用第三張信用卡來填補第一張卡的漏洞……”當今,不少年輕人打信用卡還款時間差的主意,玩“拆東牆補西牆”的遊戲,只是稍有不慎,就會引火燒身。
      據《重慶晚報》報道,27歲的趙麗從事廣告策劃,月薪在3500元左右。她是典型的衝動消費者,經常入不敷出,為了保證自己的生活品質,又不向親朋舉債,她打起了信用卡的主意。“最初我辦了兩張信用卡,額度分別是4000元和6000元,還款日期分別設定為月初和月末。”每逢還款日期,趙麗就從一張卡裏取錢去還另一張卡。
      過慣了以卡養卡的“奢侈”生活後,趙麗的消費水準也在逐漸提高,信用卡透支的金額也越來越多。兩張卡已經玩不轉了,她又申請了一張信用卡,把還款日期設置在每月中旬,“時間錯開,便於套現還款”。這樣,她三張信用卡在手,兩張用於消費,一張用於還款。
      一次,趙麗的母親生病住院,她從信用卡裏套現四千多元,打亂了“以卡養卡”的計劃,後向同事借了三千多元,以填補透支的漏洞。近日,趙麗清算了三張信用卡的總帳單,又開始為還款發愁:“工作幾年了,沒有存款不說,還負債累累……”趙麗決定停止“以卡養卡”,開始精打細算地過日子。
      現實生活中,和趙麗有同樣經歷的大有人在,年輕人居多。有人把他們稱為“負翁負婆”,他們正享受著“以卡養卡”的便利,也在為巨額欠債發愁。持卡族肖詩雅也在還完14963元的欠款後註銷了兩張信用卡,“不能再這樣用錢了,扛不住”。
      而家住武漢漢口的王先生自從知道兒子辦了十二張信用卡、欠銀行近五萬元後,就天天以淚洗面。王師傅的兒子今年25歲,曾經在一個親戚的店內幫忙賣手機。2008年9月份和10月份,兒子曾先後偷將店裏的四十多部手機拿到當鋪抵押。事後,王先生才知道兒子辦信用卡的事,而且兒子還在外面借了近萬元。“聽到這個消息,我的精神已經崩潰了。”現在,王先生每天想的都是如何給銀行還錢,“現在東拼西湊,也只還給銀行4萬余元”。
      某銀行理財專家李先生稱,以卡養卡雖然便利,但最終仍要以現金全額還款,還要支付利息,“若不理性消費,最終的還款壓力將很大。一旦刷爆信用卡,又無法及時還債的話,不僅導致個人信用破產,還會被銀行起訴。”

      風險增大 暗語打廣告
      先有信用卡,然後有“信用卡套現”。對於套現行為的層出不窮和“養卡”等衍生問題的頻頻出現,有人認為,源頭就在於信用卡“不加節制”的發行。
在中國各大城市,隨處可見銀行信用卡的代辦攤位,主要的要求僅是填寫一份個人資料,以及提供身份證復印件,一間股份制銀行的信用卡代辦人員表示,二十個工作日就可以將信用卡辦下來。
      雖然銀行不希望出現信用卡套現等惡意透支,但為了搶佔市場,大多數銀行對發放信用卡的監管不嚴。業內人士說,目前多數銀行的信用卡業務處於虧蝕狀態;但在“跑馬圈地”的階段,每個銀行都期望佔據先發優勢,“現在各家銀行都不願意落後,因為等將來信用卡市場更成熟了,‘蛋糕’做大了就容易止蝕轉盈。”
      但由此衍生的套現行為會導致銀行不少信貸風險。中國銀監會曾連續發文,提示了持卡人信用風險,就是指不少銀行向收入不穩定人群(包括沒有固定收入的青少年和在校生等)發放信用卡,重規模、輕質量,對客戶授信未予以嚴格把關。有數據表明,2008年5月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約三十萬億元,按每張卡平均透支額度一萬元,約有一萬億元的信貸額的方法估計,光是信用卡有被套現風險的潛在貸款額度就大約佔了單月的三十分之一。
      隨著信用卡套現對銀行和經濟可能造成的風險日益曝光,信用卡套現仲介趨向隱蔽和謹慎。“提還託管咨詢”、“0.5即拿咨詢”、“積分提還分咨詢”等在報紙上的一些理財咨詢分類廣告裏,多數廣告都是語焉不詳,此類“咨詢”廣告實為信用卡套現,有的廣告裏只有“取、還、託、養、出租機器”幾個字和一個手機號碼。
      “提”、“即拿”等詞代表可以當場拿到現金;“0.5”等數字則是提現金額的百分比,即0.5%,被稱為手續費,根據提現的具體金額而有所不同;“還”則代表對方可以幫助持卡人還上透支額度,從中收取手續費,持卡人則可獲得另一個免息期;“託”就是將透支完授信額度的“空卡”託付給咨詢公司,咨詢公司還上欠費後,再使用這個信用卡進行小額消費,使卡一直處於正常使用狀態。

      賴帳者趨增 追討公司漸火
      金融危機的到來,讓很多選擇透支的借款人無力償還銀行款項,所以這些討債公司的生意也日漸火爆。耳機有點發燙,嗓子開始沙啞,一直盯著電腦熒幕上的“催收記錄”,眼睛也有點澀了,但康香(化名)還是打完了最後一個催收電話:“您好,您在某某銀行辦理的信用卡已經逾期欠帳,請您盡快去還。”
      電話那端傳來的卻是一個有點賴皮的聲音:“就是沒錢,你愛怎麼就怎麼吧!”康香只能轉天採取下一個催收步驟,讓這個想賴帳的人知道,如果繼續拖欠不還會是什麼後果。康香是信用管理公司的一位電話催收組長,每天都要撥打數百個催收電話。金融危機以來,這家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從銀行接到越來越多的信用卡欠款催收提醒業務。
      “我們通常會直接聯繫欠帳的持卡人,但他們看到我們的電話經常直接關機或者干脆不接。”康香說她們會一直打下去,“一般都會在18點到20點打,這個時候差不多都在家。”

      有人明碼標價 收購信用卡積分
      不僅有專門收購信用卡積分的買家,更有數量龐大的信用卡積分潛在賣家,一套有效且獲利頗豐的套現機制也已成型。
      據介紹,對於持有信用卡的一些高端客戶,銀行都有優惠措施,比如與航空公司對接,讓客戶的積分兌換成航空里程,但有人將積分賣給他人。
      而促成信用卡持卡人賣積分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積分兌換是有“壽命期”的,一般是兩年,若持卡人到時未兌換卡內累計積分,積分將被自動“清零”。



如今許多中國人已習慣用刷卡方式滿足生活需要。圖為在合肥一家超市內,一位顧客賣完商品後,用信用卡結帳。

銀行過度發行信用卡,由此衍生的套現行為致銀行信貸風險增加。圖為招商銀行為市民辦理無保信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