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當心打子種惡果
( 2009-09-11 )



      相信有一些華裔移民之前會收到親友忠告,提醒在加拿大不要動輒打罵子女,一不小心給鄰居或路人看見而報警,兒童廳就會把子女帶走。
      卑詩省兒童及家庭發展廳社工顧問王樹亭30年來一直負責處理虐兒案件。她認為,兒童廳從父母身邊帶走孩子,“其實是個艱難的決定”,當局只是沒有其他方法保護兒童時,才會使用。而義工也必須認真搜集資料,除訪問當事家長和子女,還會向鄰居、孩子在學校的教師和同學、醫生、護士等,詳細瞭解情況,以確保判斷正確。

      施行體罰 子女易有樣學樣
      對於傳統華人相信“棒下出孝子”的理論,王樹亭不以為然。她指出,經常遭虐打的兒童,長大後極可能習慣以暴力解決問題,“曾有華裔家長求助兒童廳,說以往經常體罰子女,現在子女大了卻威脅要打父母,令他們害怕和傷心。”
      這些家長說,已經長成青少年的子女,不滿意他們父母的管教時,往往恐嚇對父母施以拳腳。看到很多已經高過自己的健壯子女,家長感到害怕,“希望政府介入幫忙管教”。
      經過瞭解,發現這些家長多在子女年幼時動輒以暴力管教,令孩子在經常受虐打環境中長大。王樹亭認為這種情況如果嚴重,會扭曲兒童健康成長,令他們誤解暴力解決問題是正常的事。“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習慣使用暴力,子女有樣學樣就毫不奇怪。”
      她呼籲家長,應同子女良性溝通建立彼此尊重的關系,以免種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身”的苦果。

      華裔虐兒個案較少
      王樹亭又指出,她多年來處理的虐待兒童案件,涉及華裔家庭的,僅佔較小部分,但一些個案令她印象深刻。在一些較嚴重案件中,很多兒童身體留下疤痕和瘀青等遭虐待證據,的確令人擔心兒童安全。
      她又認為,在當今社會兒童成長過程中,所受外界影響的因素,較幾十年前增加很多,培養子女健康成長就更具挑戰性。父母管教子女切忌簡單粗暴,應多作交流,建立互相尊重的良性關係。這不但不減損父母權威,反有助家長更瞭解子女想法,幫助解決問題。
她說,華裔家長教育子女方式趨兩極化,絕大多數沿用原居地的習慣去教育,不瞭解本國相關法例;也有家長過分小心,認為對小孩子“一下都不能碰”,這種心理均不可取。

      一年舉報6.5萬宗
      卑詩省兒童廳在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之間,共接獲65,000個舉報電話,報告有兒童需要受到保護。經調查後2,900宗要由社工深入調查,佔總舉報數目的4.5%。
      在這些需要跟進的個案中,最後有730個兒童需要保護,佔27%。最後,約有250個兒童,必須由兒童廳帶離家庭。
      兒童廳解釋,兒童虐待種類不同,有身體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性剝削和疏忽等。而在卑詩省最多人舉報的,就是針對兒童身體虐待和受到疏忽。直接參與調查的社工有225人,每人平均處理20至25宗個案。

      家長首重與子女溝通
      註冊心理學家沈啟明指出,近年有越來越多的青少年主動要求同心理學家交流,希望打開心結。這個時候家長更應注意子女的心理健康,加強彼此溝通。
沈啟明指出,前來接受輔導的人當中,有10%至15%是為青少年,男女比例平均。有的是同父母一同前來,也有是希望單獨會面。他們面對的問題不同,有些是關乎與父母的關係,有些是戀愛問題,還有厭惡讀書和同性戀問題。他說:“青少年時期是年輕人欲成為獨立個體的一個過程,而心理上也是脫離父母的一個階段。尤其是那些13至16歲的青少年,他們需要有自己的意見,這些意見不一定正確,但這個同父母意見不和的階段卻一定要經歷。到了18歲後,一般就不再同父母作對了。”
      沈啟明指出,青少年非常重視朋友的意見。如果某些行為受到同齡朋友稱讚,這個行為就會被認為是對的,因此,家長要注意子女的朋友圈。為人父母者,更應該主動跟子女談論朋友,即使是一些較“八卦”的話題,也有助彼此交流。
      另外,家長教導子女須“合情合理”,也要留意男孩和女孩在情理方面教育應有別。男孩子較理性,女孩子則偏重情感。家長要適時調整,不斷學習。
      沈啟明發現,有些家長以為自己教子女的方法很有道理,其實道理都是父母自己的主觀考慮。“例如父母認為天氣涼,就要子女多加衣服。但對子女來說,氣溫並不低,也未覺得冷,毋須多加衣服。”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