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管教子女學問大
( 2009-09-11 )



父母管教子女,應多作交流,建立互相尊重的良性關係。

開學了,子女的學業問題又成為了華裔家長的重中之重。“棍棒底下出孝子”,對不聽話的孩子,有的父母喜歡用打的方式教育孩子。但這個傳統的“硬道理”到加拿大後就行不通了,子女挨打後未必會變得更好,而做父母的搞不好還要吃官司。所以,很多做父母的在探討其他的管教辦法。

      不打也不罵 家長有新招
      從中國來的父母一般都有過打孩子的經驗。
      “不打跟孩子說不清,而且他也記不住。”一位媽媽這樣說。她的兒子在中國上幼兒園時非常貪買玩具,說好了只買一個玩具汽車,他答應得好好的,可走不了幾步,看到另外的玩具汽車又要了,還大鬧。做媽媽的只好氣急敗壞地打孩子屁股。
      但這一招也不靈,下次到商場兒子還是不斷要玩具。事先還對媽媽說:“媽媽你打我吧。”問他為什麼,說是打完了想買玩具——他竟然以此做交換!

      “你打我就報警”
      不過移民到加拿大後,孩子已經15歲了,就再也沒有打過。這位媽媽曾經問過兒子:“如果我打你怎麼辦?”兒子直接了當地說:“你打我就報警。”學校早教他們了。
      對孩子教育,這麼大的孩子已經不是靠打了,這位媽媽就苦口婆心地找兒子談,兒子不是不聽,但也不是全聽,有時還要逆反。
      “孩子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強求不來,只要我提醒過就心安了。”這位媽媽說。
      加國法律規定,其實2歲到12歲之間的孩子,家長還是可以用手掌打不重要的部位的。
      但不論怎樣,比起在原居地,華裔打孩子還是收斂了很多,能不打盡量不打。他們想出了一些不打孩子的教育方法。
      Paul的兒子只有一歲半,喜歡拍玻璃,跟他說不要拍,他還是拍。Paul的辦法是“煩他”,拿著他的小手,在玻璃上抹來抹去,不停地跟他說道理。孩子聽不懂道理,但嫌煩,就不拍玻璃了。
      他的一個朋友,孩子3歲,聽不懂道理,又不能打,他就想出來一個辦法。當孩子做壞事時,把孩子放在高的椅子上,綁上安全帶,孩子下不來,覺得很無聊,知道了做壞事是有後果的。
      龐先生教育女兒,不用打,也不用罵,而是讓她自食其果。不愛吃飯是很多孩子的通病。女兒不好好吃飯,他和妻子都不管,隨她去,也不留飯給女兒。女兒餓了,需要自己找吃的,下次就知道不能不吃飯了。
      劉女士是單親媽媽,有三個孩子,她工作忙,沒很多時間管孩子,更不會打罵孩子,但言傳身教的作用是無形的,因為劉女士做事很認真負責,孩子們學習都很自覺、很努力。她的兒子小時候很喜歡玩具,不知道體諒她賺錢的不易。劉女士也生氣,但不打他,而是讓他自己送報賺錢。兒子自己體會到了賺錢的不易,就不亂花錢了。

      小時挨打長大有陰影
      小時候經常受父親打罵的林先生說,上小學時他很淘氣,經常跟同學打架,或是不做作業,父親知道了就是一頓打。用笤帚疙瘩,雞毛撣子,甚至用棍子。父親沒什麼文化,打兒子怎麼痛快怎麼來,林先生現在想起來都心有余悸。
      他覺得加拿大不能打孩子的規定非常好。遭受暴力,會給孩子的幼小心靈留下陰影,甚至長大後也會有暴力傾向。
      林先生的一雙兒女都是在加拿大出生的,他有時被孩子氣得很想打,但還是忍住了,覺得還是用別的方法教育比較好。

      青春期反叛 少女常逃課
      經常聽到家長抱怨子女終日對電腦,對他們的說話充耳不聞。但那些少不更事,又或者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又為什麼要“不聽話”,甚至與父母作對呢?11歲那年從台灣移民溫哥華的侯香濃(左圖),回憶初來步到的那段日子,正值青春期,也相當“反叛”——逃課、說謊、離家出走都經歷過。
      現年27歲的侯香濃,是家中長女,父母對她的期望很高,無論是在學業還是生活方面,都希望她出類拔萃。移民加國後,侯香濃的母親身體不好,父親又忙於賺錢養家,因此照顧母親和3個妹妹的責任就落在她一人身上。
      和其他同齡人不同,侯香濃當年是和小1歲的妹妹一起,先跟隨伯父一家抵加報到,父母則留在台灣。侯香濃對記者說,雖然伯父一家也是親戚,但她和妹妹還是最親,兩人相依為命,身為大姐的她又時刻要保護妹妹免遭人欺負。

      第8班暗戀男生 開始逃學
      讀第8班的時候侯香濃開始逃學,原因是她暗戀一個男生,但她的好朋友卻向全班揭露了這個秘密,並說侯長滿青春痘對方不會喜歡。當時那個男生也在場,侯香濃感到非常尷尬和氣憤,此後開始逃學避開同學。
      她說,那時候父親早上把她和妹妹送到學校,二人在學校門口下車,等父親的車開走後,她就同另外幾個同學一起逃學,走到住在附近的同學家中。到放學時間,她再走回學校等父親來,因此父母一直被蒙在鼓裏。
      由於經常逃學,校方終於要她停課。當雙親得悉後,也苦口婆心的教她要好好讀書。侯香濃說,她雖然有所收斂,但偶然仍會逃課。“其實不去上學時,也都是在同學家一起聊天,看電影,並沒有做壞事。對於學校和父母的說教,雖然明知是對的,但那時只想到自己開心最重要,根本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

      第10班 貪玩離家挨父打
      侯香濃後來升上第10班,交的朋友都愛玩,她也變本加厲,晚上偷偷溜出去朋友家,但後來還是給父母發現了。“記得那天晚上,回到家時,家裏的燈全部亮起來,父母和妹妹都坐在沙發上等著。”
      那天侯香濃被父親打了,但她沒有怨半句,因為知道自己做錯事。隨著畢業臨近,也讓她開始認真讀書,希望考上大學,無奈以前的基礎太差,最後她只能到較遠的阿波斯福(Abbotsford)一所大專就讀。
      大學第一年,離開了父母和學校管教的侯香濃又開始逃課,還好第一年各科也勉強及格。 到了第二年結束,碰上母親患病且情況嚴重,加上當時父親正好有發展機會,於是家人決定讓侯香濃暫時休學,在家照顧母親。

      夫妻不和 子交兒童廳
      劉女士為了處理婚姻破裂問題,與省兒童廳簽署授權書,把14歲的兒子交由兒童廳安排寄養家庭暫時照顧。然而,由於各種原因,時間一久,兒童廳把她與兒子見面的條件越來越嚴苛。
      來加20多年的劉女士表示,把兒子交予兒童廳照顧,是因為丈夫染上黃、毒不良嗜好,更連累她“中招”染上性病梅毒,於是決心與丈夫分開。
      一家四口的劉女士,原本生活得不錯。她與丈夫維持了10多年同居關係,之後結婚,而長女是丈夫的前妻所生。而交兒童廳照顧的幼子是劉女士親生,他在中途宿舍生活了一段日子後,被安排在溫市西區一寄養家庭居住。
      劉女士說,丈夫早在20年前偷渡來加拿大後,當水喉匠,收入不錯,但好色,曾經與其他女子有染。劉女士以維持家庭完整為重,只有啞忍。
      豈料在2001年,丈夫把性病梅毒傳染給劉女士,令她情緒大受打擊,患上抑鬱症,兒子也因為情緒問題而要接受學校社工輔導。由於夫妻不和,常發生爭吵,甚至令租屋時也遇上問題。

      患抑鬱症 出入賭場借高利貸
      劉女士於2003年因抑鬱症入院兩星期,精神恍惚,除了用大麻止痛,也開始出入賭場和借貴高利貸。她表示,丈夫在2008年7月離開家庭,一走了之,沒留下手機號碼,更沒有支付家用。她因丈夫的不忠,情緒低落,以致和兒童廳的社工、法援處的律師,以及警方的關係都鬧僵。
      劉女士說,現在即使想與兒子見面,也要預先安排社工和翻譯在旁監察,不准她用中文和兒子交談,使她有口難言,感到痛心。反而丈夫,卻可以定期探望兒子。隨著時間的流逝,劉女士和兒子的溝通出現日漸疏遠,不明白母親的心意。她也沒法和丈夫相比,購買禮物,如手機等送給兒子,討他歡心。



不同族裔家長,都希望子女健康成長,但就不能不多瞭解本國的相關法例。

要搞好親子關係,為人父母的應該多與子女溝通,切忌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