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80後大男孩選擇為逝者整容
( 2009-08-27 )





在獲得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日本電影《入殮師(禮儀師之奏鳴曲)》裏,一個失業的大提琴手賦予了“遺體整容師”優雅而傷感的氣質。遺體整容師,在日本被稱為入殮師,他們每天為陌生的逝者送行,在他們臉上描繪最後一妝。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也有五個遺體整容師,其中兩人,是1980年代後出生的男孩。

      據《新京報》報道,八寶山殯儀館的整容室是一個約60平方米的房間,設計得像是一個“回”字:中央有40平方米是空曠的,四周順時針環繞著儲物櫃、休息椅、洗手槽、更衣區。房間的主色調是白色:白色的牆壁、白色的櫃子、白色的門沿,還有白大褂。儲物櫃裏有七八柄大小各異的毛刷、四五種由肉粉色到深棕色的粉底,以及一個繪畫用的調色盤。在這裏,27歲的張洋和24歲的張祺已經當了兩年多的遺體整容師,處理過百余具遺體。

      舉家震動齊反對
      7年以前,張祺17歲,是中關村的一名電腦銷售員。當時,張祺剛從職校畢業,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但一年後,他就辭職了。張祺說,一整天都在重復說一些同樣的話,諸如需要什麼服務、想要什麼配置等,日子像嚼干的口香糖一樣沒了味道,直到父親提出那個引發全家震動的建議。 
      張祺的父親張燕鳴在街道民政科工作,聽說八寶山殯儀館在招侍應,想讓兒子去。他的理由是,“現在的孩子都沒受過什麼苦,也沒什麼特殊經歷,得讓他鍛煉一下,思想上受點震撼。”家裏,反對聲一片。張祺的母親主要從衛生方面考慮,認為每天接觸死者會感染疾病;一向疼愛張祺的奶奶也反對,“幹這行名聲不太好,遭忌諱。” 
      只有張燕鳴鼓勵兒子:“幹上一年,感受一下。”張祺倒覺得殯葬工作每天接觸不同的逝者,像是感受不同的人生。2003年,張祺應聘進入了八寶山殯儀館,一開始,他只是做引導員,為死者家屬領路。看到靈車運來的死者,悲痛欲絕的家屬,很少思考生與死話題的張祺感覺這一切“散發著特殊的力量”。張燕鳴承認,當初沒想讓兒子一直做殯葬工作。一年後,他委婉地問兒子有沒有其他考慮,兒子回答很干脆,我不走。由於老的整容師傅即將退休,2006年,張祺被館方挑選為遺體整容師的“接班人”,一起入選的還有同為殯儀侍應的張洋。 
      和張祺一樣,張洋也是半路出家。2006年,他辭去了原先的商業零售員工作,應聘成為殯儀侍應。他倆第一次“摸”屍體也是在那一年——那時,他們在位於上海的中國遺體整容師培訓基地學習。

      染勤洗手“怪癖”
      現在,他們每天7時到崗,一直到下午16時,平均每個小時,都會有遺體運進來。如果死者是正常死亡,面部表情安詳的,處理起來比較簡單。但碰到非正常死亡的就會複雜許多。“幹這行,就是不能自己嚇唬自己。”他們說,其實死者是很安靜的,並不可怕,他們並沒有感受到外界想像中那樣大的恐懼和壓力。
      不過這項特殊的工作也讓他們養成了一些“怪癖”,比如洗手。張洋說他有些神經質,洗完手總覺得應再洗一遍,跟人握手時,他也總習慣先瞅一眼手。不少朋友對他們的職業感到好奇,要來殯儀館參觀,被他倆拒絕了。他們覺得應當對逝者尊重,而不是獵奇。 
      2008年8月,張祺的奶奶去世,最後的妝是張祺化的,他是主動要求的,因為他覺得,這是他能做到的為奶奶盡孝的最好方式。那一天,他不記得在整容室裏呆了多長時間,只記得化了又化。那天之後,張祺也更加體會到了這個職業的意義。他說,整容師所描繪的是一個人最後的樣子,要把他們因死亡而扭曲的痕跡恢復成生前有尊嚴的形象。這樣,就能讓生者少體會死亡的殘酷,多感受一分安慰。

      眼下“主力”多是老師傅
      目前,北京殯葬業人員、尤其是一線人員普遍存在年齡高、人才斷檔的問題。近年來,已開始通過社會招聘進行“換血”。而就業壓力和社會觀念的轉變,也令當下的年輕人和大學生越發關注並接受這個冷門行業。 
      殯儀館的一線工種主要涉及火化師、遺體整容師、遺體接運工、殯儀侍應“四大工種”。在八寶山殯儀館,有100多人從事這四項工作。四項工種中,除了殯儀侍應一般為年輕人之外,另三個工種中,目前的“主力”都是50歲左右的老師傅。 
      劉瑞安於1980年代進入殯儀館,當時快60歲的老父親因無人接班而沒法退休,他於是子承父業。
      北京殯葬業一線人員中,很多人像劉瑞安一樣,從1980年代一直工作至今。
      大約三四年前,北京最大的兩個殯儀館——東郊殯儀館和八寶山殯儀館相繼出現了遺體整容老師傅退休、接不上茬的狀況。八寶山殯儀館一位負責人說,目前每年都有一批老師傅退休,“估計十年之內,這些老師傅就全走了。” 
      因人才“斷檔”,近兩年北京市殯葬管理處一直在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同時,在事業編制外,開始招聘相對靈活的合同制人員。北京殯葬部門有關人士稱,北京可能不會組織大規模的殯葬專場招聘會,但幾乎每年都會有招聘計劃,招聘的崗位除了一線工種外,還有服務、管理、營銷類人員。
      北京對殯葬業的定位是“服務業”,下一步將拓寬其外延,會將殯葬美學、心理安慰等現代殯儀文化融入服務內容中,人員結構上,也會增加這部分人才的比例。所以,吸收年輕人不僅是因為“後繼無人”,也是為了借鑒年輕人的觀念和創意。 
      2007年,北京市殯葬系統計劃招收五至六名大學應屆畢業生做行政工作,半個月內就收到了清華、北大等高校學生的500多份應聘簡歷,近四分之一是研究生。劉瑞安也說,其實現在的年輕人和以前的不一樣了,他們不抵觸這個。甚至,越來越多的父母也發現了這個職業的優點——待遇穩定,自由度高。

      待遇好工作穩 吸引高校學生
      2009年南寧市事業單位公開考試的報名工作已於6月15日結束,南寧市殯葬管理處招聘兩名殯儀侍應,學歷要求高中以上(含高中),引來了223人報名,其中半數以上應聘者為全日制大學本科和專科生。相比往年,今年的競爭尤為激烈。
      畢業于武漢體育學院的楊同學說,“我學的是體育專業,就業面比較窄,這個單位不限專業,我就報考了。現在就業壓力大,有工作就先工作。”對於殯葬行業,許多人都有所忌諱,但楊同學提到,這個崗位不僅有編制,試用期完畢轉正後,待遇也較好,這是吸引他的主要原因之一。據《南國早報》報道,殯儀侍應的業務範圍主要包括業務接待、骨灰寄存管理、追悼大廳服務和喪葬用品銷售等。應聘者試用期滿後,有可能要先從事遺體接運等一線業務工作。對此,楊同學說:“我父母對我表示支持和鼓勵,如果能考上,支持我去工作,如果單位讓我從事遺體接運等,我也願意。”
      黃同學去年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法學專業,現在一家企業工作,他此次也報考了殯儀侍應這一崗位。小黃說,自己在企業工作感覺不太穩定,就想進事業單位工作,“以前老人會比較忌諱殯葬行業,現在觀念轉變了,家人都很支持我來報考”。
      但也有報考人員遭到家人和朋友強烈反對而放棄考試的。廣西工學院生物工程專業畢業生李同學于2007年畢業後,已在南寧一家技校工作,由於她是聘用人員,沒有編制,此次便報考了殯儀侍應:“我看過一部電影叫《入殮師》,覺得這個行業並沒有那麼可怕。”但最終由於家人的強烈反對,她還是放棄了考試。



上海殯葬行業召開面對應聘者的培訓講座,以幫助求職者客觀瞭解及選擇殯葬行業。

受日本影片《入殮師》影響,許多人開始對原本忌諱的殯葬行業多了一些客觀認識。圖為影片中主角正在學習殯葬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