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申慧輝:
( 2009-07-24 )



申慧輝

年紀輕輕就做了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世界文學》常務副主編的申慧輝,來溫哥華后一直過平淡自在的日子。她有很多的時間陪兒子,還擔任英文教師、寫書評、做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幸福。”她這樣說。

      抵加生活逾十年的申慧輝,目前的居所面臨一片小樹林,空氣中有樹木青草的香味。她指家里的陽臺對記者說,最近她常與丈夫坐在那兒聊天,聊到深夜。
      11年前來加拿大,主要是為了兒子的教育,現在兒子大學畢業了,去香港工作了,她的生活更自在了。現在她每天上午看書、寫作,下午和晚上輔導學生。“在國內有事業有成就感,忙碌得沒有時間陪家人;現在有時間讀書、思考,有一群談得來的朋友,過得愉快、充實。”她說。

      遠離功名不遺憾
      申慧輝是中國文革后的第一批碩士研究生,在北京大學西語系畢業后,就留校當了5年英文老師。她讀書時是年紀最小的,最大的師哥比她大了整整18歲。當老師時雖然年輕,但教得非常好。有一次系里選拔優秀學生出國留學,考核英文水平后,從四個班選出的前四名學生都是她班上出來的。為了更好地發展,申慧輝調到了中國社科院,不久就被提拔為英美組組長。后來,她還得到了去美國哈佛大學做互訪學者的機會,在美國學習研究了兩年。回到中國后,她受到重用,被提拔為副主編,后來又做了常務副主編。
      40歲時,她得到了正高職稱,成為中國社科院的研究員。“這是很多研究人員畢生追求的目標,我在40歲時得到了。成了院里最年輕的女研究員。”她說。得到這個職稱后,她破例讓自己休息了一個星期,也就是說,一星期內不加班。她用這段時間,給兒子織了個帽子和圍脖,這對于她簡直是一種奢侈。繁忙的工作,使她的健康也出了問題。雖然不是大問題,但手術也讓她意識到,應該平衡工作和生活的關系。1998年,母親得癌癥、去世,更使她意識到生命的短暫和家人的意義。她下定了決心,移民溫哥華。
      剛到溫哥華的時候,申慧輝也曾經很彷徨,“覺得自己沒沒落的,不知道可以做什么。”后來,在家教英文寫作,使她找到了發揮才能的空間。兒子的進步也使她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兒子是12歲的時候來溫哥華,半年后小學畢業典禮,他就作為學生代表發言。申慧輝說,兒子不僅是表達能力好,關鍵是有觀點。她說,加拿大教育使兒子受益無窮,培養了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公民意識,讓孩子對現實有批判精神。從讀書到現在兒子工作,申慧輝都非常滿意。

      做中西文化的橋梁
      “讓加拿大人了解東方文化,讓中國人了解西方文化,這是申慧輝感興趣又有能力做的事情。”做這些工作,申慧輝不計報酬,投入了不少時間和精力。申慧輝經常給國內的雜志寫書評,介紹北美的文學作品;她也在溫哥華本地的報刊發表一些言論和文學作品。
      與政府及主流團體合作的一些藝術項目,使她在用英文寫作方面有較多的嘗試。取材于莊生夢蝶的《蝴蝶夢》,是一位中國演藝界人士寫的京劇劇本,她把劇本翻譯成英文,取得了政府的贊助。京劇用中文演出,但打英文字幕,英文字幕上的文字是她的作品。演出很受主流觀眾歡迎,她也為自己能為推廣中國文化做一些事情而欣慰。
      溫哥華一位西人藝術家準備拍一部有關中國的藝術電影,找她翻譯蘇東坡的詞。宋詞的英文翻譯頗有難度,她還是接了下來,盡量準確和體現原作精髓,讓那位西人藝術家很滿意。
      申慧輝還寫過加拿大聯邦政府撥款的心理輔導電影短片。她同時寫了中文、英文兩個劇本,用中文版本拍攝,用英文的版本申請撥款。拍該片的目的是幫助中國移民理解家庭暴力的概念。

      反思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中的科學性和嚴謹性,讓申慧輝非常欣賞。“西方的教育培養的是獨立思考和獨立工作能力,這在教學理念中非常明確。”她說,這種理念在中國現在才開始有,但還沒有真正落實。她也推崇西方人的思維方法:“不可以假設觀點,要有證據支撐,一步步證實。不可以從理論到理論,從表象到表象。”她說,這就需要查資料、分析,從事實中形成觀點。在中國時,她讀研究生才學這種思考和研究的方法,在加拿大,中學就有這種訓練了。
      來加拿大后,她對在中國時向往的民主制度也進行了反思。她得出的結論是,沒有完美的制度,現在沒有,將來也沒有。她在對美國小說家舍麗·杰克遜小說《摸彩》的書評《一個關于“多數政府”的政治寓言》中,把這種觀點表達得很清楚:即使在集體參與的民主形式下,在所謂人人有份和機會平等的社會活動中,民主方法也仍然可能是摧殘個體乃至殺人的集體暴行,甚至還可充當掩蓋暴行的堂皇借口。
      通過對英國女作家瑪麗·雪萊的小說《弗蘭克斯坦》的評論,她也表達了對科學的迅速發展產生的疑問:在這些表面和暫時的好處背后,到底還有什么在等待人類?

      退一步海闊天空
      申慧輝認同大哲學家羅素的說法,如果人能夠忍受敵人享受幸福的時候,這個世界才可以安寧。她的哲學是不以別人為敵,做人要肯吃虧,退一步海闊天空。
      對中國文化的精髓,申慧輝認為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她兒子每年讀一遍《三國演義》,把里面的詩詞也背得滾瓜爛熟,看完中文的版本,又看英文的版本。
      但對于現在中國社會上流行的“厚黑學”,她堅決反對,她不想讓兒子受這種污染。她說,教育不可以讓人唯利是圖,占人便宜。資源是一定的,你多拿,別人就少拿。“餅就這么大,大家都要愛惜,還要給別人留一點。”她說。
      談到中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申慧輝說,“我不可能治國平天下,只能修身齊家了。目前在溫哥華的生活,每一天都實實在在,很充實,我喜歡這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