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景泰藍險成絕響
( 2009-06-11 )



源於明代盛於清代的景泰藍珀晶畫,因創作過程耗工費時而且利潤不高,險些成為絕響,所幸獲得官方列為重點補助的民間工藝才獲保存。中央社資料圖片

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瑯”,是一種中國傳統的手工藝精品。它以細扁銅絲做線條,在銅製的胎地上捏出各種圖案花紋,再把五彩琺瑯點填在花紋內,經燒製、磨平、鍍金而成。

      景泰藍的造型優美,圖案華麗,色彩鮮艷,給人以富麗堂皇之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國內外廣受讚譽。品種除舊有的裝飾性擺件外,近幾年又發展出一大批實用性品種,已入選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
      
     起源於元朝 盛於明代
     景泰藍是中國金屬工藝品中的重要品種。製造歷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間(1450年至1456年)最為盛行,又因當時多用藍色,故名景泰藍。
     據福客民俗網報道,景泰藍作為一種美術工藝品,其製法即於銅器表面上以各色琺瑯質塗成花紋,花紋的四周嵌以銅絲或金銀絲,再用高火度燒即成。這項工藝始於明代景泰,而且初創時只有藍色,所以叫景泰藍。現在雖然各色具備,然而仍然使用以前的名字。因為景泰藍已變為一種工藝的名稱,而不是顏色的名稱。
     據說景泰為宣德之子,宣德重視銅器以及鑄冶銅質,景泰在幼年期間耳濡目染,認識極詳,且嗜之極深,只是對於鑄煉方面,宣德已到達絕頂,沒有能力再求突破,就在顏色方面另別辟蹊徑,以圖出奇製勝。終於有景泰藍的創製。因為事先對顏色的籌謀極費苦心,所以在成功之後,也極端鐘愛,所有御用陳飾無不用景泰藍製作,種類之多不可屈數,凡瓷料所能製器無不盡有。成化時期繼承遺業,未改遺風,仍努力燒製,所以景泰藍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兩朝最為常見。其後經歷弘治、正德、嘉靖、隆慶四朝,雖仍然燒製,可是都因循成規,虛應故事,在品質上都不能與景泰和成化年間媲美。萬曆以後,雖然偶然有燒製,並非象以前設官置廠視為例務,所以以後出品極少。終明代一世,都沒能復興。到清朝乾隆時期,又開始燒製,且品類多,成績好,雖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時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正以後出品物絕不遜色。現今雖有康雍的器物出現,然而細細考究竟與乾隆所製器物沒有什麼不同,實際上是乾隆所製,刻康雍年款,卻不是康雍製作的。 
     大體上說,明代的景泰藍胎的銅質較好,多為紫銅胎,體略顯厚重,故造型倣古的多,主要倣青銅所用的彩釉均為天然礦物質料,色彩深沉而逼真,紅像寶石紅,綠像松石綠。此時期的絲掐得較粗,鍍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大多有砂眼。款有“大明景泰年製”或“景泰年製”,底款,邊款均有。
     清代的景泰藍工藝比明代有提高,胎薄,掐絲細,彩釉也比明代要鮮豔,並且無砂眼,花紋圖案繁複多樣,但不及明代的文飾生動,鍍金部分金水較薄,但金色很漂亮。
     民國時期景泰藍總體水準不及前代,胎體薄,色彩鮮艷有浮感,做工較粗。這時只有“老天利”,“德興成”,製作的景泰藍工細,品質好。造型多倣古銅器、或倣乾隆時的精品、款、已都是刻款了。現在景泰藍的陳設品多,不做實用品。
     現在的景泰藍工藝大有提高,造型多樣,紋飾品種繁多,已成為中國人與國際友人和親朋好友互相往來的最佳禮品了。但當代人對景泰藍工藝畫的認識還停留在書本,真正欣賞過景泰藍作品的為數不多。

      製作步驟繁瑣
      製作精美的景泰藍,要通過以下幾個步驟:
      一是設計胎圖、絲工圖紙、藍圖(點藍的色稿):首先有設計師設計胎圖、絲工圖紙、藍圖(點藍的色稿),轉成拷貝紙稿以備下一道工序應用。
      二是型製作(製胎):把紫銅片按照圖紙要求剪出各種不同形狀,並用鐵錘敲打成各種形狀的銅胎,然後把其各部位啣接上好焊藥,經高溫焊接後就成為器皿銅胎造型。
      三是掐絲:用鑷子把壓扁了的細紫銅絲掐、掰成各種精美的圖案花紋,再蘸上白芨粘附在銅胎上,然後篩上銀焊藥粉,經900度的高溫焙燒,把銅絲花紋牢牢地焊接在銅胎上。
      四是點藍:經過掐絲工序後的胎體,再經燒焊、酸洗、平活、正絲等工序後,方可進入點藍工序。點藍是藝師把事先備好的琺瑯釉料,依照圖案所標示的顏色,用由銅絲錘製成的小鏟形工具,一鏟鏟地把琺瑯釉料填充入焊好的銅絲紋飾框架中。
      五是燒藍:是將整個胎體填滿色釉後,再拿到爐溫大約800攝氏度的高爐中烘燒,色釉由砂粒狀固體熔化為液體,待冷卻後成為固著在胎體上的絢麗的色釉,此時色釉低於銅絲高度,所以得再填一次色釉,再經燒結,一般要連續四五次,直至把紋樣內填到與掐絲紋相平。
      六是磨光:是用粗砂石、黃石、木炭分三次把凹凸不平的藍釉磨平,凡不平之處都需經補釉燒熔後反復打磨,最後用木炭、刮刀把沒有藍釉的銅線、底線、口線刮平磨亮。
      七是鍍金:把磨平、磨亮的景泰藍經酸洗、去污、沙亮後,放入鍍金液糟中,然後通上電流,幾分鐘後黃金液就牢牢附在景泰藍金屬部位上了。再經水洗沖淨干燥處理後,一件斑斕奪目的景泰藍便脫穎而出了。鍍好金的景泰藍再配上一座雕刻得玲瓏剔透的硬木底托,更顯出景泰藍雍容華貴、端莊秀美的姿色。隨著景泰藍的不斷發展和市場的需要,一些異形產品、實用產品、旅遊紀念品以及高、大、精、尖、高品位的景泰藍大量生產,新品種、新花色、新工藝不斷湧現,近幾年來景泰藍行業裏出現了脫胎景泰藍、銀胎景泰藍,畫琺瑯與掐絲琺瑯相結合的景泰藍、機製景泰藍、倣日本七寶燒的銀晶藍,以及多種工藝相結合的景泰藍。特別是多工藝結合景泰藍尤為突出。
      這是一種以景泰藍為主體,然後與牙雕、玉雕、木雕、漆藝以及花絲鑲嵌等工藝結合,由於多種工藝巧妙結合,各種材料互相襯托,再加上通體又鑲嵌了大量的寶石,更使作品新穎奇特、玲瓏剔透,通體散發出珠光寶氣。

      搶救景泰藍第一人錢美華
     
民國至中共建政前,由於整個國家形勢處於動盪之中,北京景泰藍工藝的發展和全行業的生產經營也基本上處於徘徊、低落的狀態。原料成本提高、市場購買力削弱、從業人員銳減等原因,使得景泰藍行業奄奄一息。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儘管中共建政後,當局對於傳統工藝實行了搶救、保護和扶持的政策,景泰藍工藝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但在解放初期,景泰藍生產仍在低矮、昏暗的作坊內完成,產品單一、圖案簡單、色彩單調,面臨著很大困境。而正是這個時候,林徽因帶著包括錢美華在內的學生們開始了搶救景泰藍的工作。
      搶救景泰藍小組成立之初,錢美華和老師林徽因跑遍了北京。錢美華回憶說,她第一次看見景泰藍的時候還在浙江美院讀書。那時候她到北京參觀物質文化交流展,見到了景泰藍藝術品。“以前沒見過,覺得很神奇。又有造型、又有色彩、又有紋案,真是完美的視覺藝術啊。”這一句感嘆帶來的就是一生的緣份。
1951年從浙江美院畢業後,錢美華被分配到北京市特種工藝公司(當時為出口貿易公司)任研究員。後來在梁思成的建議下,錢美華到清華進修,師從林徽因,主研工藝美術。
      錢美華說,有一天,林徽因從海王村古文化市場的一個舊古玩攤上買回了一隻景泰藍花瓶。那位老攤主對林徽因說:“這是正宗老天利的景泰藍,別處你見不到了。就是老天利這家大字號,也撐不住,快關了,北京的景泰藍熱鬧了幾百年,到這會兒算絕根兒了。”林徽因聽了這話後不禁為這種傳統工藝的命運擔憂起來。她與梁思成再三商量,決定在清華營建系成立一個美術組,搶救瀕於滅絕的景泰藍。而錢美華,正是這個小組的一員。
      為了調查景泰藍的生產狀況,林徽因同小組的莫宗江、常莎娜、錢美華、孫君蓮一起,跑了一整天,才找到了幾家不顯眼的小作坊。這些小作坊都是一副破敗淒涼之相,有的只有三五個老師傅,幾副小爐灶,產量很低,而且產品也銷不出去。一個老師傅聽林徽因說他們是為恢復景泰藍工藝做調查的,激動得老淚縱橫,握著林徽因的手說:“你們救救景泰藍吧!”
      錢美華說,通過一段時間的調查,他們基本摸清了北京僅存的幾家作坊和景泰藍生產情況。這些廠子大都處於倒閉邊緣,新老藝人青黃不接,因而沒有競爭能力,產量低,也銷不出去。而要拯救這一瀕臨滅絕的民族藝術,最關鍵是調整生產結構,全面更新設計,才能起死回生。
      “林徽因找出了珍藏的歷代裝飾圖案,讓大家分析研究。”用於景泰藍的圖案只有荷花、牡丹那麼幾種,幾百年來一直沒有變化,而中國的裝飾圖案始終是在千變萬化中發展著。錢美華說,他們後來又多次到景泰藍作坊調查研究,從掐絲、點藍、燒藍、磨光、鍍金,一道一道工序跟著老工人幹活,熟悉每一個工藝流程。
在林徽因的指導下,美術組還為景泰藍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新穎圖案,突破了以往單調的荷花、牡丹圖。特藝公司還在崇文門外喜鵲衚同3號成立了研究、製作景泰藍的國營特藝實驗廠(1958年併入琺瑯廠),把許多散落民間的景泰藍藝人請進廠參加實驗。錢美華說,當時已有幾位老師傅被迫改行拉黃包車了,被請回廠時激動得熱淚盈眶。
      “林先生這一輩子一心就癡迷於我們民族的文化上,搶救景泰藍的時候她已經病得很厲害了,可又堅持了那麼多年,真的是生命之謎啊。”錢美華有些哽咽地說,“那時候,林先生的身子其實已經很弱很弱了。可她總說‘景泰藍是國寶,不能在新中國失傳’。我也總想著,一定得幹出點樣兒來,不能愧對我的老師啊。”
      為了完成林徽因的心願,1953年從清華畢業後,錢美華回到特藝公司任研究員。1958年錢美華來到北京市琺瑯廠,毅然投身於工廠的景泰藍製作事業中,一干就是半個世紀。



中國民間工藝品在墨西哥受青睞,圖為兩位顧客在瞭解中國的景泰藍工藝品。新華社資料圖片

“黃山徽蘊鎖展館”是中國第一家收藏、陳列古鎖的私人展館,其中收藏有景泰藍葫蘆對鎖。新華社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