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畢恭:追尋大象無形的境界
( 2009-05-22 )



畢恭在自己的畫作前留影。

看畢恭的畫,就像品一杯上品的香茗,意境悠遠,回味綿長。他追求的是中國畫的文化底蘊。畢恭喜歡老子的話:“老音希聲,大象無形”,認為畫畫就是以物寄情,表現內在的東西。

      畢恭的畫博大沉厚,氣韻生動,有一種天籟之美,也有讓人心靈震撼的力度。認識他的人,會感到他為人真誠,對藝術有一種執的追求。在位于本拿比的家中散發著墨香的畫室,畢恭接受了記者的采訪,講述了自己創作的經歷和藝術風格。

      早期版畫出手不凡
      在中央美院畢業時,他的水印版畫作品《荒原祭》就引起了畫屆的關注,那開拓荒原的車轍,那一朵掙扎求生的苦菜花曾引起人們心靈的震撼。這幅作品被中央美院收藏;另一副浪漫而又氣勢的版畫作品《巨人的琴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他的國畫作品則被東京美術館等十幾家日本美術館收藏。
      畢恭的曾祖父是清朝的尚書,從江蘇被派到天津管理鹽商,后代就在天津落戶,所以他說自己是天津人。他的叔叔畢百川與清朝皇家后裔溥佐是師兄弟,都是中國著名國畫家。畢恭從小跟畢百川學習國畫,后來又師從著名畫家孫其峰、王頌余先生。1979年在天津美院進修,1985年考入中央美院,1988年畢業。1986年,他獲得了中央美術學院獎,這個獎只頒給出類拔萃的學生,而且并不是每屆學生都頒,這個獎值得畢恭自豪。在中央美術學院,畢恭學的是當時中國風行的版畫,從小學習國畫的他從中吸取了很多養分。他告訴記者:“版畫的黑白處理和整體感,讓我在畫國畫時很受益。”

      以云南山水畫著稱
      如酥小雨中的傣族村寨,裊裊婷婷的傣族女子,這樣的畫面讓人有出世的感覺,忘卻人間煩惱。畢恭的云南傣寨的山水畫非常有名,也為市場熱捧,幾乎是畫一幅,賣一幅。他說,也許現在的人生活環境太復雜,喜歡畫中那種令人忘憂的意境吧。
      畢恭告訴記者,他非常喜歡傣寨的風光和人情,曾9次到傣寨寫生。“傣寨的榕樹、竹樓很入畫,傣寨女子從小束腰,背影很美。”他說,這個地方似乎遠離了現代生活的喧囂。男的從小被送到寺廟讀經,還俗后耕田、放牛;女的做家務、帶孩子、做生意,生活非常寧靜安逸。
      中國很多省份的農民會出去城市打工,但這里的人安于現狀,很少出去打工。
      畫傣寨的山水和人物,容易流于甜俗,畢恭的畫將甜味沖得很淡,雅致而清新。

      氣韻生動意境悠遠
      中國畫家在山水畫中,歷來主張表現大自然的節奏與和諧。畢恭深諳“一陰一陽之為道”,在作品中借一明一暗,一虛一實的流動節奏表現音樂化的空間境界。看似是漫不經心的潑墨揮灑,創造出的是巧奪天工的天籟之境。
      在用色上,畢恭的畫也非常講究。他說,國畫需要表現點線面,要用黑白灰表現立體感。紅、黃、藍三元色的使用也非常重要。“畫面上如果沒有黑灰,色彩的感染力就體現不出來。但若是滿幅色彩就找不到色彩了。”畢恭說。他的畫用色大膽,《傣寨金色》(左圖)中,樹葉的金色占了大部分的畫面,池塘中也有金色的落葉。端著竹籮的紅衣女子是畫面中極佳的點綴。
      畢恭說,中國畫是世界上最優美的繪畫,體現了筆、墨、紙之間的融合。

      熱心公益的畫家
      畢恭1998年來卡加利辦畫展時,起了移民加拿大的念頭。2005年以藝術家身份移民加拿大后,先在卡加利生活了兩年,后來移居溫哥華。去年四川地震時,他在溫哥華。關心災區的他,義賣了三幅畫,一幅賣了6000多,一幅賣了3000多,一幅賣了1000多,共籌得10000多加幣捐給災區。在國內他也通過義賣畫作,再捐十幾萬人民幣給災區。平時,他也盡力幫助別人,曾通過義賣畫作,供甘肅貧困地區的6個孩子從小學讀到初中。

      藝術成就令人矚目
      畢恭,字柏泉,號石上。1951年出生,1988年畢業于中央美院版畫系,1992年畢業于中國畫院研究生班山水專業。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他被業界譽為中國云南風情畫派創始人。
      1987年,他獲得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石油部工會舉辦美術展的一等獎;1989年獲中國版畫家協會舉辦的中國工業版畫展銅獎;1991年在天津地區舉辦個人畫展,同年被被列入《中國現代美術家名人大詞典》;2003年,加入中國國畫家協會認理事。在中國20多個城市中舉辦過畫展,在日本23個城市舉辦過畫展,也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臺灣舉辦畫展。在加拿大,曾在卡加利、愛民頓舉辦畫展,也曾在溫哥華及維多利亞的畫廊舉辦畫展。



作品《傣寨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