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中醫加國生根開花
( 2009-05-22 )



涼茶店在溫哥華也有不少。

來自廣東的傅先生嘴上長了一個口瘡,去看西人家庭醫生,他說:“我上火了。”家庭醫生簡直摸不頭腦。上火、下火、經絡、穴位這些詞,是中醫專用的詞匯,中國人一般都不陌生。在加國,人們又是怎樣看待中醫的呢?西人對中醫的認識多少,讓我們看看在西醫占主流的溫哥華,中醫是怎樣生存和發展的。

      西人也愛看中醫
      看中醫的人中,除了有華人外,不乏西人,采訪的幾位中醫師都告訴記者,他們的病人中,西人比華人更多。
  記者隨機采訪的一些華裔移民,大多會在有小毛病時買一些常見病的中藥,如咳嗽糖漿、感冒沖劑等。看中醫要自己掏錢,低收入家庭雖然每次看中醫有23元補貼,但自己也需要出一部分錢,看家庭醫生則是免費,他們往往會因為錢的原因不看中醫。華人少看中醫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覺得西醫的效果不錯,吃幾片藥就治好了。“如果西醫治不好,就再找中醫試試了。”一位新移民說。
      喜歡看中醫的人,有些是覺得腰疼背痛,跌打損傷,中醫比西醫有效得多。另外,疑難雜癥這類西醫治不了的病,或許中醫能夠解決。常看中醫的郭女士說,西醫治標,中醫治本,我覺得要徹底解決問題還是要看中醫。
      西人愛看中醫,特別是中醫中的推拿和針灸更受他們的歡迎。他們為中醫療效的神奇而驚嘆。一些西醫也會將治不好的病例轉給中醫。
      卑詩是加拿大首個為中醫立法、第三個為針灸立法的省份,中醫治療已納入醫療保險體系。在華人眾多的大溫哥華,中醫越來越為主流社會接受。心腦協會、癌癥協會都曾請高級中醫師講演;很多西人還到學校學中醫;本拿比市還將每年4月第三個星期天定為該市的“中醫針灸日”。
  溫哥華中藥店多,中醫門診也是隨處可見。可想而知,中醫在這裡被認知和接受程度。

      中西醫治療各有不同
      “有些病你應該去看中醫,有些病你只能看西醫。”自認為是“資深病人”、對中醫小有研究的David說。
      他說,如果是腰酸背痛,或是慢性病,看中醫最好了;但如果是急性病,或是惡性腫瘤、遺傳病,西醫才能解決問題。他自幼得了一種遺傳病,而且據說是只能控制,不能治愈的。為了了解自己的病,他在國內時研究過兩年中醫。當記者問他,為什麼研究中醫,而不是研究西醫時,他說,西醫需要太多實驗和數據,中醫比西醫容易研究。
      與中醫相比,他更信任西醫。他說:“中醫發展了幾千年,就那麼幾本專著,數都數得出來,《黃帝內經》、《本草綱目》,但西醫的專著則是浩如煙海。”他說,西醫遇到案例,都會記錄下來,不斷研討,分享成果,所以發展得很好;中醫喜歡保密,講究祖傳秘方,還有什麼傳男不傳女之類的規矩,所以發展受到局限。他說,西醫將藥物成分分析得很細,藥物有詳細成分和精確的數字。中藥則沒有精確的成分說明。David說,中藥用藥材的依據是《本草綱目》,但幾千年過去了,植物與過去的不同了,野生的與種植的又不一樣,他很難相信現在的草藥與古代的功效相同。
      讓David推崇的是針灸和穴位按摩。太太腰疼,他自己幫她按摩穴位,太太的腰就好了。他們夫妻兩個有一段時間失眠,找中醫在耳朵上的貼了穴位,第二天他與太太睡到中午才醒。
      對於西醫治不好的病,David也覺得中醫或許能治,中醫還是有些玄妙的東西。

      經常煲涼茶的北方人
      楊女士本來是北方人,但在廣東工作了近二十年,所以生活習慣已被廣東人“同化”。當家人生一些小病時,她往往不去醫院,而是到中醫店買幾包涼茶,自己解決。移民溫哥華後,當她看到隨處可見的中藥鋪時,非常高興,感覺就像在中國。
      像一般新移民一樣,楊女士一來就找了家庭醫生。病得有些重時就會去看家庭醫生。如果是小病,就用從中國帶來的藥,或是在中藥店買中成藥或是涼茶。
      她的一位朋友的女兒有一次喉嚨疼,說不出話了,在急診室等了幾個小時,拿到一瓶一般的感冒藥。楊女士覺得不如自己治。如果喉嚨發炎,輕度發燒,她通常買五花茶回來熬,喝一包就見效了。
      在中國時,她有病一般都先吃西藥控制住病情,再請中醫開藥方,回家熬中藥將身體調理好。她相信,生病是因為虧氣或是虧血,陰陽不合,需要調理。
      在溫哥華,她還沒看過中醫診所,主要是因為運氣好,吃點西藥馬上就好了,還沒有遇到疑難雜癥。在她看來,復雜的病癥一定要找中醫才治得了。
      楊女士有一位朋友得了癌癥,做化療做得幾乎沒命。她覺得化療,往往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中醫調理的方法則溫和得多。對中醫的食療方法,楊女士也很推崇。她買了一些食療方面的書,經常做一些食療的湯羹。但她也承認,食療很難看出是否有效果,吃了主要是有心理安慰吧。

      中醫是個寶庫
      在位於溫哥華市中心的中醫診所,記者見到了同是高級中醫師的曹寶琪夫婦。他們是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嚴謹、謙遜、真誠、肯鉆研。記者向參與卑詩省針灸、中醫立法的曹寶琪了解了卑詩省中醫的發展情況。

      中醫立法北美第一
      高級中醫師曹寶琪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現北京大學醫學院),從事中西醫臨床治療及研究40年。在中國曾參與針灸麻醉的研究,曾在日本及美國的大學做訪問學者,1993年移民加拿大。在1990年代,曹寶琪與中醫界同仁一起,向省政府提出成立中醫針灸管理局,對針灸和中醫立法。1996年,加拿大卑詩省針灸管理局成立;2000年,在此基礎上,加拿大卑詩省中醫針灸管理局成立。曹寶琪是制定相關規定(By Law)的小組成員之一。“在加拿大,亞省和魁省先在針灸方面立了法,卑詩省是第三個;但在中醫立法方面,卑詩省在北美是第一個。”曹寶琪說。
      據曹寶琪介紹,第一批拿執照的中醫不用經過考試,是對各種條件打分。哪家醫學院畢業、專業經歷等都會影響評級,還需要病人簽字。後來,采取考試制度來為中醫評級。

      立法使中醫更規範
      立法對中醫在卑詩省的發展有什麼意義呢?曹寶琪說,首先,中醫針灸得到了正名,不再是非法行醫;另外,醫療保險為低收入家庭提供每次23元,一年10次的費用;第三,加強了對中醫的管理,中醫需要持照行醫,這對病人有了更好的保障。立法後,管理局對中醫行醫設了不同的執照:高級中醫師 (Dr.TCM) 、註冊中醫師 (R.TCM.P.)、 註冊中藥師 (R.TCM.H.)、 註冊針灸師 (R.Ac.) 。他解釋說,針灸師只能針灸,中藥師只可開中藥,中醫師和高級中醫師既可針灸也可開中藥,高級中醫師有資格對中醫進行指導。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曹寶琪出身於中醫世家,對中醫的博大精深有很深的認識。在北京醫科大學,他學的是西醫,也學了一年中醫。畢業後,曾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四川分院工作,也曾在西安參加全國針灸麻醉協作研究,結識了國內的很多中醫界前輩,得到了很多指點和幫助。多年來,他一直從事中西醫結合的醫療及研究工作,是心血管方面的專家。在溫哥華,他與大學同學、同是高級中醫師的妻子於醫生在市中心開設了中醫診所。他們對病人非常負責,希望盡自己的能力,“來一個治好一個。”
      在加拿大做中醫,曹寶琪感到中醫正在走向世界。他告訴記者,來看中醫的,少數是華裔,多數是西人。很多西人對中醫療效的神奇而驚嘆。他自己也越來越感到中醫的博大精深。“中醫有5000年的歷史,《黃帝內經》也有2000年了,中醫可謂源遠流長。”他說。
      精通中西醫的曹寶琪說,中醫是個寶庫,是與西醫完全不同的體系。西醫看人體是通過解剖、透視,對細節把握得好;中醫將人體看成一個整體,通過望聞問切來掌握病情。
      曹寶琪的妻子於醫生告訴記者,西人對中醫的認識往往是通過療效。有位西醫本來對中醫有成見,但他將治不好的一位骨損傷病人介紹到曹醫生診所後,幾個月後就治愈了,從此,這位西醫對他們刮目相看,一見面就熱情打招呼。

      針灸治病令西人稱奇
      “中醫不可碰西醫方法。”談到在中國和加拿大做中醫的不同時,在兩國都做中醫的高級中醫師劉小寧說。他告訴記者,在中國,提倡中西醫結合,中醫有權開化驗單,開西藥。在加拿大,中醫只可以用中醫的辦法治病,無權開西藥。
      劉小寧(圖)畢業於北京中醫學院(北京中醫大學),在中醫大學裡,也有西醫課程。做醫生,可以用中西醫兩種方式施治。來溫哥華後,因為只能用中醫的方式治療,他對中醫有了更深的理解。“醫療保險補貼的費用只有23元,病人需要從自己兜兒裡掏錢看中醫,對中醫的要求高,為了提高醫術,中醫需要比在國內更大的鉆研精神。”他說,在治病的過程中,他也有很大的滿足感。他的學生曾介紹給他一個中風的病人,腦動脈瘤已經破裂了,進入了昏迷狀態,西醫說,他只有10%的存活希望了。劉小寧為他做了三次治療後,他睜開眼睛叫出妻子的名字,妻子頓時淚流滿面。兩年後,這位病人已參加太陽長跑“Sun Run”了。這在西醫看來,是個奇跡。
      “來看中醫的病人,西人占的比例大。”劉小寧說,西人認為針灸神奇,扎一針就有明顯效果。但任何治療方式都有局限性,不能包治百病。他認為,訓練有素的中醫做針灸,因為了解應該用什麼角度、深度,哪些地方是禁區,所以不會有致命的副作用。

      跟西人解釋中醫不難
      除了做中醫,劉小寧還在溫哥華國際中醫學院教書,學生中有90%是西人,學生們並不覺得中醫原理難理解。劉小寧說,西醫是從實驗室來的,用的是數據,看病是通過找病毒;中醫認為身體內陰陽五行要平衡,治病是要通過補或是瀉,調整整個身體的狀態,講究的是增強身體抵抗力,此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中國人喜歡喝熱茶,而西人喜歡喝冰水。劉小寧這樣解釋為什麼要少吃冰:身體的溫度是攝氏36至37度,水在身體內會變成與體溫接近的溫度。如果把冰水煮到這個溫度,比用溫水煮耗能更少。學生覺得很有道理。
      在加拿大如果為西人開湯藥,他們可能不知怎麼熬。劉小寧說,在溫哥華,一般會為病人開中成藥。將顆粒和粉末一沖,就可以服用了。也有一些診所會幫病人將藥熬好。
      在劉小寧看來,中醫是經過幾千年,一輩一輩留下來的人類智慧結晶,非常有意思。“我非常享受與病人互動的過程。”他說。
  傳統中醫的熬藥方法很講究,藥鍋要用砂鍋,熬藥對水的深度、大火小火都有要求,時間的長短也不同。“有些中藥在熬藥時還要加蔥、加姜,有的還要與粥同服。”他說,道地的藥材還要求產地,如上黨產的黨參、山西產的黃。中醫還講究“異病同治,同病異治。”即使都是感冒,有的以頭痛為主,有的以發燒為主,治療方法不同。
      談到最近的A流感,他說,A流感在中醫看來,算是一種瘟疫,即疫病。中國的乙腦流腦曾通過中藥得到控制,所以他認為,對A流感,如果有機會用中醫治療,會加快治愈,減少死亡。
      劉小寧說,中醫知識不僅有意思,而且很實用,所以他花了很多精力在普及中醫知識。他在一家中文電視臺開了“專家開講”節目,希望使更多的人了解預防的知識。

      針灸流行歐美
      針灸是傳統中醫治療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份。針灸指的是兩種治療方式:針是指標刺,將針刺在穴位上,加以適當的手法以達到治療目的;灸是指利用中藥艾絨間接或直接燃燒產生溫熱刺激穴位,道理跟針刺相同。這種治療方法在中國及日本、韓國流行了數千年。 
      針灸治療近年來在全世界越來越流行。在德國針灸治療,一次費用為25至80歐元,仍然大受歡迎。據德國衛生部門的統計顯示,每年有超過200萬人次接受中醫治療。歐洲的一些國家還將針灸納入醫療保險體系,如比利時獨立醫療保險互助會及銀行保險業務自2001 年1月1日起增加針灸醫療保險。在美國,針灸也很受歡迎。華盛頓州是第一個將將針灸、按摩一類的“非傳統”醫療正式納入醫療保險的範圍的州。 
      在加拿大,人們對針灸的接受程度也比中醫的其他部分更高。卑詩省針灸發展歷史很長,在80年代時期就有針灸公會出現;1996年卑詩省針灸管理局 (College of Acupuncturists of British Columbia) 成立;1999年卑詩省第一批針灸師(R. Ac)獲得發牌;2000年在更明確針灸療法是中醫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共識後,在針灸管理局基礎上成立了目前的卑詩省中醫針灸管理局(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 Acupuncturists of British Columbia),統一規範中醫中藥、中醫教育、針刺艾灸、推拿氣功等中醫行業;2003年中醫針灸管理局發出首批注冊中醫師(R.TCM.P)和高級中醫師(Dr.TCM)牌照。



看中醫的人當中,不乏西人。

在溫哥華也可以賣到一些中藥和中成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