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大學生艱難就業
( 2009-05-08 )



就業艱難,以前很多人都不屑的殯葬行業,開始受到眾多高校畢業生的青睞。 新華社

河北石家莊23歲的女大學生劉偉因求職不順自殺,留下一本密密麻麻近10萬字的日記,字裏行間記錄著一個當代大學生走上不歸路的心路歷程。劉偉自殺後,外界再度將目光聚集在即將踏入社會的一群大學畢業生身上。在這個數千萬人處於失業狀態的痛苦時刻,高校畢業生不得不早早開始艱難自救。

       一份最新的調查顯示,危機之下,作為總體上實力有所差距的大學畢業生,既在求職過程和結果上呈現出了差異,也勾勒出就業形勢的整體特點與趨勢。據《南方人物周刊》報道,一般來說呈現出:重點名校大魚吃掉非重點小魚,非重點的小魚再吃掉更小些的蝦米,學校地位、專業影響、家庭背景等因素綜合而成一條就業食物鏈,越是處於末端,就越險。 

       穩定壓倒一切
 
       早在去年10月,鐘兆甫就把工作定了下來。大三暑假時,他曾在建設銀行的深圳分行實習,後來順利拿到了offer。他本是想考研的,但眼看金融危機越演越烈,考研的人一下子多了起來,外企的形勢更是不好,他在綜合考慮了之后,就簽下了合同。 
       鐘兆甫就讀的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專業在中國名列前茅。根據往年經驗,即使是本科畢業生,也都是知名基金公司、外資銀行,或者四大國有銀行的寵兒。今年面對金融危機,名校高材生們也不能倖免。
       據瞭解,到目前為止本科生裏還沒有人去基金公司,外資銀行基本上停止了招聘,往年“保底”的“四大”不僅招的人少了,性價比也低,工作辛苦,錢卻越來越少。 外企“淪陷”了,進軍國有銀行的競爭空前激烈。
       “往年一個班至少有三四個留在各大行總行的,到現在我們班一個還沒有,全年級也沒幾個。”鐘兆甫的同學黃山說。除了北京生源比較容易簽到北京分行,大部分都是珠海分行、遼寧分行等,還有地方商業銀行。他說,要是往年,總行分行考試有衝突時,還可能去考總行試試看,今年大家都不去冒這個險。 
       在天津財經大學金融系,國有商業銀行同樣成為多數畢業生的首選。“以前我們可能還會考慮摩托羅拉之類,但現在大家都還是想找個國有銀行,哪怕開始拿的不多,但畢竟福利不錯,也不用擔心說裁員就裁員。”在天財畢業生郝志雅看來,濱海新區的外企也不再像過去一樣受到畢業生的追捧,白領的光環逐漸散去。 
       危機之下,“穩定壓倒一切”。在回答“進行職業選擇的時候,你最看重的兩個要素是什麼?”這一問題時,有60%的人大金融系學生選擇了“職業穩定”,超過了“經濟收入”、“成長空間”等選項,排在第一位,在天津財經大學,這個比例為64%,同樣位居榜首。
       天津財經大學,雖然在全國沒有什麼名氣,但該校金融專業在當地的競爭力僅次於南開大學。 4月初,國有大行的天津分行和當地的商業銀行基本已經完成了今年的招聘。“再想進本地銀行就難了,小城市的只能選擇回家。” 天津財經大學的汪毅說:“或者去信用卡中心,那待遇可就差遠了,往年大專生都能去,今年都要本科,而往年我們能去的,現在都只要研究生了。” 
       如果說學歷貶值已成為一種趨勢,金融危機則充當了加速器。 事實上,從地域來看,京津地區遭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是相對較弱的,日前公布的廣東省就業現狀顯示,33萬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中,仍有30萬沒有找到工作,就業率不足10%。
       當鐘兆甫離開北京到建行的深圳分行,可能意味著一個當地本來可以留在行裏的畢業生到了信用卡中心,而準備將信用卡中心offer放在兜裏的人,只好去尋覓另外一份也許更不濟的工作。
       從學校來看,人大畢業生優勢明顯,天財在當地也有相當的競爭力,他們尚且遭遇如此挑戰,相對弱勢高校的學生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湖北經濟學院的賈曉培講述求職故事時說:“很多單位清清楚楚地寫著只要‘211’學校的學生,那像我們這些沒上重點大學的學生還有什麼用呢?” 
       實際上,“關係戶”是這條食物鏈上最為兇猛和最具破壞性的大鯰魚。在兩校學生中,有平均66%的學生在不同程度上認為用人單位選拔存在不公。其中天津財經大學84%的比例遠遠高於人大的48%。
       對於一些頂尖公司的搶手職位,光靠關係沒有實力是不行的,而級別稍低的職位,運作的空間往往更大。人大的李姓同學對“關係”似乎有更豐富的理解。“‘關係’難道不是一種能力麼?這就是社會現實,我們必須接受。”
       來自黑龍江的她,通過一輪輪筆試和面試,最終簽約哈爾濱銀行,對於那些憑關係的人,她覺得“很正常”,“因為關係也是一種綜合實力。”

       早早著手準備
       不過,也有不是名牌大學畢業生,也通過早早著手準備幸運的找到了工作。
       廣東外語外貿學院電子商務專業的馬峰明,總共收到了Protiviti甫瀚咨詢、廣州移動、普華永道三家公司的offer。馬峰明自稱屬於笨鳥先飛,在大學幾年裏面認真積累,沒有荒廢時光。在大二上學期的時候已經著手職業規劃,認真撰寫簡歷,然後把它交給就業指導中心的老師修改,大二的寒假就第一次參加了實習。
       馬峰明也曾跟隨求職大軍浩浩盪盪地去跑招聘會,在暨南大學的銀行專場招聘會上,他和幾位同學排隊超過5個小時,換來的只是30秒的自我介紹。馬峰明說,後來他去參加強生中國的銷售管理培訓生項目時,得到了“霸王面”的稱號。
       馬峰明介紹,當時他的筆試並沒有通過,但第一輪面試他還是執意去了,當時有100多個人被通知參加第一輪面試,有幾個人沒去參加面試,這就給了他“霸王面”的機會,還闖到了最後一輪面試。
       和馬峰明一樣,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城市與區域管理系的劉亦然,大二就定下職業方向。劉亦然說,她一直堅信求職不僅僅是一兩周的簡歷投遞和麵試,而是長期提高素質、積累經驗和提升能力的過程。
       劉亦然2008年暑期實習招聘的時候,當時被幾個之前瞄準的公司無情地拒之門外,於是趕緊調整找實習和全職工作的策略。暑假期間,她整整三個月完全沒有休息,白天實習、晚上“充電”,加深對行業和公司的瞭解、狂補面試的各種技巧,連走路、買東西的時候都在想商業模型,整個精神相當亢奮,近乎癲狂。
       暑假剛結束的時候,她拿到殼牌中國公司在中國通過Gourami商業挑戰賽發的唯一的一個offer,算是有了飯碗,心裏一塊大石頭終於落地。一周以後,歷經6輪異常艱難的面試,終於突出重圍拿到咨詢行業的旗艦麥肯錫公司的offer,成功把“理想”和“飯碗”結合了起來,整個求職過程塵埃落定。
       南京航空航太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李晴,學的專業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英語比較有優勢,所以一開始就決定主攻外企。

      信心大多被磨沒
     
李晴面試的第一家是德國的公司,之後又面試了一家美國的公司。同時,她也順利拿到了一家韓國公司的offer。不過金融危機把她弄個措手不及——德國和美國的兩個五百強全都選擇了暫停招聘,韓國的那個公司雖然沒有宣布取消錄用,但也不保險,讓人提心吊膽。當時她快要崩潰了。
      後來李晴堅持多聽宣講會、多跑招聘會、多投簡歷,同時也逐漸轉變了方向,開始攻國企。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現在找到了一份讓父母放心的工作。李晴感歎:“現在想想,外企並不是想像的那樣光鮮,要承受更多的風險和壓力,白領也不是那麼好當的。”
      除了找不到工作外,很多大學生還要面臨剛上崗就失業的困境。華南師範大學教育資訊學院傳播學專業的陳小瑾,去年6月份畢業之後,經同學介紹,在南方電視台幫忙做後期剪輯。
      陳小瑾說,電視台不容易進,因此她也沒簽合同,算是一名勞務工,每月拿1000元薪資。過年從大年三十她開始放了5天假,年後上了一個星期班,大概2月15日左右,突然就被“裁”了。雖然很突然,但她也只是失望了一下,就又開始找工作了。
      一般她不去招聘會,都是在網上投簡歷,因為聽人說亂投30次會有一個面試的機會,所以她亂投了近900份簡歷,有回復的最多20個。最近她接了一份兼職,在網上做新聞採編,月收入300元。現在,她的心情只能用一個“急”字來形容。
      廣東商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小慕也有類似遭遇。在他所在的學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一直是就業率最高的,但是今年3月初真正簽了約的也就19%左右,而去年都有過半。
      小慕收到第一個面試電話那天,他正在圖書館看雜誌,昏昏欲睡中突然就接到了電話。他說那時候他已經投過太多的簡歷,根本記不起那份工作是做什麼的。他胡亂回答換來了電話另一頭面試官的一聲歎息,結果面試自然泡湯。
      小慕說,他常常面臨的一種情況是,想要去的公司看不上他,想要他的公司他卻看不上。在經歷殘酷現實的洗禮後,有段時間他曾自暴自棄,用各種各樣荒唐或不荒唐的理由拒絕那些不想去的小公司,就像泄恨一樣,只是他沒有感到一絲一毫的快樂。
      湖北經濟學院金融學專業的賈曉培,高考考得不理想,為了增加求職砝碼,大學期間她很努力,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年年獲得獎學金,還自學通過了金融專業英語和銀行人員從業資格認證的考試,還輔修了會計學的雙學位。
      當賈曉培信心滿滿地加入求職大軍時,發現事情並不是想像的那樣簡單。過年後,她幾乎每周都去參加大型招聘會,每次都是冒生命危險去的,因為人實在太多了,擠都擠不動,如果摔倒了,很可能會出現踩踏事件。很多單位清清楚楚地寫只要“211”學校的學生,或者只招男性或已婚女性。
現在,賈曉培已經在求職的道路上艱辛地走了整整半年,信心被一點一點地磨沒,意志也逐漸地消沉。“我真的不知道,那些曾經的努力是不是都白費了,如果是這樣,像我們這些沒有上重點大學的學生還有什麼用呢?”

      公司HR的尷尬
      事實上,不僅是四處求職的大學生們感到日子艱難,各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人員——所謂HR (Human Resource)的日子也不好過,首先莫過於尷尬的過場。
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張萌,所在公司在北京大興區,是一家著名的IT公司,儘管家離上班的地方比較遠,張萌還是幹得挺帶勁兒的。張萌在這家公司工作了4年,老闆是美籍華人,效益好的時候公司發年終獎,張萌稅後還能有兩萬元。
      去年9月經濟危機的風颳到中國後,他所在的公司人力資源部門不停地開會,研究裁員,討論如何補償被裁的員工。開會,吃散伙飯,去招聘會,張萌的生活似乎成了一枚硬幣。一邊是被裁的同事對公司的失望和對未來的茫然;一邊是招聘會上熙熙攘攘的非常年輕的面孔把簡歷交到他手裏時,對未來的無限渴望。
經濟形勢不好,公司在裁員,那為什麼還要去招聘會呢?單位的負責人告訴張萌,公司也是不得已,為了照顧政策,企業必須要去參加招聘會,至於每次從會場拿回來的那疊厚厚的簡歷裏面,多少學生能真正得到機會,上崗工作,似乎沒多少人在意。
      與張萌同樣尷尬的,是北京一家知名的房地產公司的人力資源經理林奇。工作了5年的他,站在求職學生面前覺得非常彆扭心虛,因為他手中沒有一個高校畢業生的招聘名額,卻要按照集團既定的流程走“過場”,在北京多所高校宣講與招聘。
      北京一家設計公司的校園招聘工作人員則說,他們今年的真實情況是要裁員20%到30%,但是由於新員工的月薪僅在1500到3000元,而有工作經驗的員工月薪要達到3000元到5000元,所以老闆願意通過校園招聘“換血”,達到減少企業成本的目的。
      而更多的企業,連過場都懶得走了,直接削減或者取消校園招聘計劃。阿迪達斯的人力資源部人員說,今年他們的校園招聘人數由去年的十幾個變成了6至8個,2008年他們也只在北大、復旦和上海交大做了校園宣講。
      取消校園招聘計劃的則比比皆是:家樂福(中國) 取消全國校園招聘;立白集團取消全國校園招聘;比亞迪全面取消校園招聘計劃;阿克蘇諾貝爾中國研發中心取消校園招聘會;北京合眾人壽取消校園招聘會;SAP(中國) 取消校園招聘計劃;碧桂園有限公司不實行校園招聘計劃等等。
      企業招聘的減少,直接導致畢業生就職更艱難。數字顯示:2009年吉林大學共有畢業生15429人,其中博士生1407人、碩士生4579人、本科生9170人、高職生273人。截至去年12月初,全校應屆畢業生簽約率還不到40%。

      金融危機對吉大就業工作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校園招聘單位總量減少約20%;受金融危機直接影響的銀行、證券公司等基本都沒有用人計劃;勞動密集型、成本控制型、出口貿易和代工類企業需求減少明顯;汽車、機械、電子為主體的製造企業也都在削減用人計劃。
      從到吉大招聘的企業所在地域看,截止到去年12月末,珠三角地區企業校園招聘減少最多,較上年減少了36.2%;長三角地區單位數量較上年減少24%。好在東北地區企業校園招聘數量還與往年持平,該校每年33.96%的畢業生在東三省就業,其中吉林省佔了23.71%。
      有消息稱,就業的重災區不在北方而在南方,去年下半年,經濟危機引發了珠三角和長三角外貿企業的倒閉潮。截至2009年3月1日,廣東全省高校畢業生簽約率僅有8.45%,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小公司留不住人才
      春節結束,李飛的生活就變得異常忙碌,他是境內一家大型醫藥企業的人力資源經理,電腦桌面的文檔上,有一個他的出差記錄,近一個月來,廣州、廈門、蘭州、西安……他在每一個城市呆的時間都不太長,3到5天,這次到北京也是如此。
      雖然時下經濟不景氣,但醫藥行業是永遠的朝陽行業,做人力資源工作的李飛按理來說應該是香餑餑,但他沒享受到這份尊崇,因為公司要他到重點院校去招生。
      李飛選擇了北京理工大學招待所住宿,這個大學距離北大、人大和清華的距離都比較近,而他這次招聘也是想在這幾所學校招聘到合適的學生。3月一天的晚上6時,李飛約了兩位同學面試,一位是人大經管學院的男研究生,一位是北大的本科女生。
      第一位面試的同學是人大的研究生,他的薪水要求是5000元,有過在眾多大企業實習的經歷,經管學院的這位同學先咨詢李飛,“年輕人去了,在這家企業是否有長遠發展的可能?”李飛一一詳細解答。他稍微不滿意的是李飛的企業是在江蘇省的一個二級城市。李飛告訴他,公司會照顧到一些引進的高級人才,派駐他們到一些一線城市,如南京、上海等。
      經過一個半小時的溝通,李飛打算帶這位同學去看看他們公司設在昌平的科技園區。結果,這位同學告訴李飛,他還有兩個選擇,他要慎重考慮一下。考慮清楚了,會第一時間告訴李飛。
      研究生走後沒多久,北大的本科生就來了,李飛簡單地問了問她的實習經歷。女孩告訴李飛,自己是蘭州人,對工作地點的要求是跟男朋友一起走,男朋友是在清華學機械製造的。
      已經做了4年人力資源工作的李飛,非常善於設身處地的為應聘者著想,他告訴女孩子,他後天就去清華招聘,讓女孩子叫上他男朋友,同時帶一份簡歷,他們會慎重考慮的。李飛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們的企業也有一些大型設備,會考慮為一些特殊情況設置特殊崗位。
      送走了女生,已經到了晚上9時。還沒吃晚餐的李飛說起了苦惱,他所在的醫藥企業效益不錯,在招聘這塊,公司自然而然就把目光放在了國家重點院校上。但重點院校的學生都有好幾個選擇,對就業地域上的一些要求,使得他的招聘工作進展得挺不順利的。
      去年如此,今年亦是如此,都說經濟形勢不好,大學生就業也不好,但李飛還是沒有感覺到。熱門行業中的大企業招人尚且如此不易,小企業更是為難。中小企業的HR們也有苦衷。
      王小蘇是一家紡織行業網站的老闆,她的企業除了技術人員是穩定的,銷售人員和編輯人員面孔常新,她的公司沒有人力資源經理,所有的招聘工作,都由她來完成。
      王小蘇的公司需要招聘大量的銷售人員,待遇也就是一般銷售的水準。她不看重學歷,也不看重工作經驗,要求能吃苦。但一年一年下來,她這裏似乎成了一個培訓基地,不能吃苦的早早就走了,能吃苦的做一段時間也就跳槽了。新的勞動合同法頒布後,王小蘇就更苦惱了。
王小蘇說渴望人才,但卻苦惱如何留住人才,王小蘇說:“如何能夠把你們留住,我不知道。”



每個大學生為了就業跑遍了招聘會,並收集了大量的招聘公司材料。新華社

與大學生就業困難相反的是,很多技校生特別是高級技工、技師供不應求。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