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文物走私鏈從大陸到歐美
( 2009-04-10 )



近年來,民間及公眾對文物重視程度增加。圖為山西師範大學戲曲博物館裏收藏的樂舞磚雕和雜劇磚雕。

      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文物流失發生在清末民初,據統計,這一時期因戰爭、不正當貿易等原因,有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等國家及地區,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達100多萬件。
      這一浩劫之後,中國文物又經歷三次“流失浪潮”,一次是二戰時期,侵華日軍多受過相關的教育,對明、清以上的古董都加以保護,然後再集中起來用輪船運往日本。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大量日本軍官舉家移民美國三藩市,就帶去了很多的中國文物。
      一次是改革開放以前,文物專家潘深亮曾對媒體回憶說:“那時,以國家文物商店為經營單位,政策規定乾隆以前不能出口,可乾隆以後卻允許大量出口,嘉慶、道光時期的很多官窯瓷器、書畫以極便宜的價格流失海外,甚至,很多真正是明、清時代的真文物,因鑑定失誤,被當成倣製品賣了。”
      最近的一次,則屬1980年以後的走私潮,並由此形成了以港澳為跳板,從大陸到歐美的中國文物走私鏈條。
有人形容,改革開放以後的文物走私,“八十年代開始走,九十年代開始跑”。文物進出境審核管理處上海站原站長許勇翔說,1990年代以後政府部門都經商,出去的貨櫃基本免檢,所以貨櫃走私比較嚴重,“後來我們在海外發現了大量的佛像、石雕,這些不可能攜帶的東西,只可能是貨櫃出去的嘛。”吳樹曾經在採訪中翻閱海關總署的記錄,一般來說海關物品的抽檢比例為5%,這麼低的抽檢率,“有的海關一天居然可以查出上千件走私文物,那麼你可想像一下沒有被抽檢出來順利出去的數量。”
      美國聖塔莫妮卡學院現代語言系教授吳琦幸說,以洛杉磯為例,就有很多香港商人所開的古董店,而據他瞭解,店中所賣真品,很少是早年進入美國的,而多是近年由香港轉移出去。“不但藏家買,主流社會的博物館也會來買,他們有所謂‘博物館之友’(當地提供贊助的富商等)支援。”楊煥自小在美國長大,在當地有較好的人脈,現在他在紐約為中國的一些藏家購買中國古代藝術品。“美國每年3月和9月都有亞洲藝術博覽會,我們都開玩笑說這是‘走私彙報展’。”他說,購買這些走私品的主要還是美國的大古董商,或者是資深藏家,“一件好東西進去了,可能幾十年就不會再露面。”
      浮浮沉沉,走私文物在洗去了所有的危險資訊後,也許又會重新露面,成為國際拍賣公司力推的珍品——這也許就取決於它臨時被附上的某些價值,所以吳樹堅持認為,西方炒作中國古董,有其“陰謀”,而在中國崛起的語境下,流失文物也確實最能調動起國人的“兩愛”(愛國、愛財)情緒。

      文物被破壞 老教授號啕大哭
     
“幾個晚清年代的銅獸首都可以炒到天價,那你說,東周、隋唐時期的東西要值多少錢?是不是無價?”年逾古稀的老教授葉鵬情緒激動。他覺得,這些天來鬧得沸沸揚揚的“圓明園獸首競拍”是個莫大的諷刺,甚至有些戲謔:“100多年前的幾件銅疙瘩就喚起了無數國人對走失文物的關切;可憐洛陽城裏幾千年的積澱,如今滿目瘡痍,更與何人說?”
葉鵬是搞文學出身的,是洛陽當地的名人,婦孺皆知。2003年5月,葉鵬大哭過一次。妻子陳淺萍回憶,這是多少年來,第一次看見丈夫流淚。葉鵬是站在如今洛陽城最繁華的“東周王城廣場”的建築工地上老淚縱橫的,這裏四周高樓林立,一派現代化的都市景象。彼時,廣場工地上的推土機轟隆作響,塵沙飛揚;就在這簡單機械的推土、填土過程中,東周天子陵墓的車馬坑從此銷匿。幾個月後,廣場建成,來來往往的人們踐踏兩千多年前的天子墓葬,自在而又輕鬆。
2002年,洛陽市高層決定在中心城區興建一個集行政、文化、商業、遊樂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化廣場,並命名為“河洛文化廣場”。誰也沒有想到,在前期的考古發掘中,東周“天子駕六”遺存橫空出世。這個驚動世界的重大發現,讓古城的文物工作者興奮不已,也讓當年的洛陽決策者們頭痛不已。
      作為廣場雕塑評審委員會的主任,葉鵬聯合12位專家向洛陽市委寫信,請求放棄城市廣場的建設初衷,完整保護周王陵系列車馬坑。葉鵬聲嘶力竭地質問:“你們要建一個廣場,充其量在世界上也是二、三流的;要保存了東周天子王陵遺址,那將是舉世無雙的!你們要哪一個?”
在人大代表、國家文物局和媒體的干預下,洛陽當局做了一定的妥協和退讓:保留系列車馬坑中的“六駕”車馬坑,其他全部回填。
      現在,“河洛文化廣場”即更名為“東周王城廣場”,“天子駕六”博物館座落在廣場地下,而在地上,一尊巨大的雕塑煞是顯眼。六匹姿態各異、奔騰向前的駿馬拉一輛古車,意欲直觀呈現“天子駕六”的不可一世。而就是這尊雕塑,如今卻成為洛陽城內的文化笑料。葉鵬為此一度怒不可遏:“這是天子駕乘啊,馬匹怎能如此恣情放縱、咆哮無畏呢?這種馬車,哪個天子敢坐?歷史雕塑不是簡單的藝術審美,你得遵從事實啊!”

      海外回流潮興起
      近幾年來,潘家園開始流傳起第三個故事,賣家會說:這寶貝是“海外回流”的。嘉德拍賣的一位負責人說,2003年起,通過拍賣回流的文物明顯增多。而前述國家文物局官員稱,單北京一地,“臨時進境”的文物一年就超過1萬件,而這些文物(主要通過拍賣)80%最後都留在了中國。
      “海外回流”的大背景是中國經濟的“奇跡”,一位業者說,現在中國國內明清古畫的價格已經超過海外,所以這些文物自然要從紐約倫敦往北京上海走。但中國一家拍賣公司的副總提醒,在商言商,不必為拍賣上的回流附加太多愛國的色彩。
      吳琦幸記得,幾年前,還曾有一個收藏家團體打讓文物從美國回歸祖國的旗號,在上海辦過一個規模不小的拍賣會,所拍之物不但普通,甚至還有一些是根本無法列入收藏檔次的偽劣品。
      在圓明園獸首拍賣事件中,除了蔡銘超,王定乾這個台灣人的名字也為更多的人所熟知。作為蔡銘超的好友,王定乾最早向媒體漸次透露了“神秘買家”的身份(從亞洲人到華人再到大陸人),又向眾媒體發來致佳士得拍賣行的聲明,建議佳士得撤銷關於獸首的交易,同時放棄對蔡銘超的任何法律追訴權,而在鳳凰衛視的節目中,他更是高聲呼籲佳士得,“不要用文物掙中國人的錢!”
      王是台灣著名藏家、寒舍集團董事長,他對大陸專家及媒體提出的“獸首不值錢論”嗤之以鼻,“我們中國的藝術品在外國人心目中地位本來就很高的,而且隨中國的強大……”他在電話中說:“說獸首不值錢的人,第一,你看過這兩樣東西嗎?第二,你對中國的文化和藝術品到底有沒有研究過?”
      王顯然是見過獸首的,1980年代末,正是寒舍集團花了大約100萬美元從海外購得猴、虎、馬、牛4個獸首,在1989年底舉辦特展後,寒舍集團又把其悉數賣出,10年以後的2000年,它們中間的3個出現在香港的拍賣場上,被保利集團“高價搶回”。

      文博行業處境艱難
“總的來說,是往好的方向發展……”中國國家文物局一位不願具名的官員開始抱怨文博行業處境的艱難。“全行業不到7萬人。”他說:“中國有40萬處不可移動文物,2000萬件可移動文物,以中國14個文物進出境審核管理處來說,財政上地方政府不願意承擔,每年200-300萬中央撥款基本上是杯水車薪。”
      他舉例說,每年文物進出境量是40萬件,還有大量倣製品,“這就讓工程量翻倍”。由於每張文物許可證都要附照片,還有記錄單、出境許可證等等,實際上,“這一點錢連這些基本耗材都不夠。”他苦笑。
令這位官員記憶最深的是他對某個管理處的考察,“這個站因為沒錢,買不起車,打了的士來接我們,站裏的工作人員都只能自己去坐公車。”
      “站裏缺乏合理的梯隊建設,就靠老專家在撐,有些老同志這麼多年了還沒有編制……這樣下去的後果是什麼?一件東西看走了眼,它就出去了啊!”
      許勇翔在審核管理處上海站工作的經驗是,(文物可能流失的)口子太多了。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長宋大川曾向媒體披露,北京T3航站樓、北京南站等大型工程建設破壞了地下文物,從2005年到2008年,北京建設專案的總和大約是3萬項,文物部門參與考古勘測的僅為237項。這其中一個頗有意味的細節是,北京地鐵4號線圓明園站,發現清代禦路仍繼續施工,但是由於禦路過於堅硬,一直沒辦法完全剷除,這才找到了文物局,而100多米長的禦路已遭破壞。



文化廣場上,六匹駿馬拉古車的雕塑成為洛陽城內的文化笑料。

中國的文物流失現象非常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