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文物保護困局
( 2009-04-10 )



北京的潘家園被視為中國文物市場的風向標

圓明園獸首問題至今經歷重重轉折:從佳士得堅持拍賣到神秘買家天價拍下,再到蔡銘超露面卻又宣布拒絕付款。該事件也讓中國文物的命運引起關注。有人形容,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的文物走私,“八十年代開始走,九十年代開始跑”。

       今天的文物保護困局,實際上早於59年前就已經開始。1950年2月,梁思成與建築家陳占祥一起提交了《關於中央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議》。在這份建議中,他們提出在城西建立現代北京,對舊城區則加以保護,並在兩個城區中建立幹道用於連接。
       如果這樣的計劃實現,北京將成為一個與巴黎一樣現代與古風並存的城市。在那裏,即使在最繁華的聖蜜雪兒大街上,也有兩千年前的古羅馬遺址。這是一個民族的根系所在,遺跡就在那裏,它回答人們的提問:“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
       但梁思成注定面對的是一個悲劇時代,“破舊”變成了一個政治問題。他在回憶中提到,一位國家領導人站在天安門上指北京城對他說:“毛澤東說,將來從這裏望過去,要看到處處都是煙囪。”於是北京城應聲而變,老北京一轉而成重工業城市。門樓拆掉了,牌匾拆掉了,更多的歷史遺跡則在其後更瘋狂的10年裏毀滅。
       據《南方人物周刊》報道,當政治不再指揮一切之後,經濟發展和城市發展又變成了歷史與文物的一大劫。洛陽商代“天子駕六”遺址讓位於市民廣場,龍門石窟上修了度假村。與此對應的是,馬賽市中心的一座教堂雖然已有上百年歷史,卻因使用純粹的哥特樣式而被市民諷刺為倣古建築。當中國的城市只剩下油漆未干的倣古之作,我們又如何能稱自己的根確實就在這裏?
    
   “沒有元青花 不叫拍賣會”
       1990年,作為試點古玩市場的潘家園開張,並很快成為中國文物市場的風向標。“那是潘家園的頭兩個故事。”資深記者吳樹說,他曾經花了5年時間調查文物市場,寫出《誰在收藏中國》一書,“第一個故事是,賣家告訴你,這是我爺爺的爺爺傳下來的寶貝;第二個故事是,賣家說,這是某某墓裏出土的寶貝……”
據吳樹調查,潘家園的“古玩”有四種來源,一是散落在民間的文物,由文物販子走街串鄉搜羅而來;二是家傳或者是市場上倒騰的舊物;三是盜墓;四是古代有名的老窯址現在倣古做舊生產的工藝品。第一個故事在數年前就已經式微,第二個故事仍在繼續。
       “開工”即“開挖”,有報道說,近幾十年中國被盜的古墓有20萬左右,王侯級墓葬的被盜率超過90%。出土的文物通常以較低的價格流向陝西、甘肅等二級市場,有路子的則直接流向京滬穗等三級市場——同樣的文物,在這裏的價格要高出二級市場數倍乃至數十倍。
       在一位老收藏家的印象裏,潘家園市場在2003年之前“還有不少精品”,但現在“走一圈看不到幾個舊的”。吳樹曾在北京電視台的節目裏說,潘家園裏到清代的真品也許只有5%,“那還是給面子。”他說:“估計也就是1%,其余都是假的。”
       曾經有國家博物館的專家在潘家園購得陶罐一隻,後被同行認定是不久前在河南被盜的北魏大墓陪葬品,相當珍貴。中國的文博單位極少在地攤上收購文物,這次卻迅速展開搶救性收購,國家出手,也驚動了民間收藏家,一時間,潘家園興起搶購北魏陶俑的熱潮。接下來奇怪的事情卻發生了:向來見風漲價的文物市場,此番卻波瀾不驚,陶俑越賣越多,價格越來越便宜……後來國家停止收購,請警方配合調查,才發現最近湧入北京的陶俑都由洛陽北邙山一村民在土窯裏燒出來的。
大量倣製的背後是巨量需求。1980年代末,有關方面對文物的認識曾在“開發利用”與“保護第一”之間搖擺,後雖確立了保護為主的原則,但隨民間文物市場的放開和1994年“中國第一拍”開啟的財富神話,藏家開始大量湧現,據中國收藏家協會2006年的統計,中國已有7000萬收藏大軍。
       他們中的很多人會記得當年的“鬼穀子下山”,2005年7月,佳士得公司曾在倫敦拍賣一隻產自景德鎮的“元青花鬼穀子下山圖罐”,鬼穀子是軍事家孫子的師父,圖罐所繪即是他被請下山,以解燕國被強兵所圍之困的故事。這只從數月前就開始巡展,據說全世界僅存7件的元青花,最後拍出了折合2.3億人民幣的天價,刷新中國文物藝術品的拍賣紀錄。
       有人估計,“鬼穀子下山”讓中國的收藏大軍長了至少三成。吳樹記得,當年年底,各路人馬雲集內蒙古四子王旗,瘋搶各種“元青花”,到最後連贗品都供不應求,不少人掘地三尺,把荒地翻個底朝天,而在北京的古玩市場,連剛入門的新手,都敢血拚“元青花”,一位教師不惜用一套房子去換取一個元青花小罐。中國的拍賣公司輪番上拍元青花,仿彿沒有元青花,就不叫拍賣會。

       文物之河奔騰出海
       中國的拍賣公司起於1994年, 2003年數量激增,從2000余家增加到4000多家。2003年被視作第一輪“國退民進”的完成之年,來自江浙的民企老闆們,不但把“炒房團”這個新鮮詞兒弄得盡人皆知,而且迅速成為中國拍賣企業最大的顧客——秘而不宣的是,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並不欣賞這些字畫,只是為了避稅罷了。
       吳樹接觸過不少大藏家,他笑言,這個群體的財力深不可測。與潘家園舊貨市場比鄰而立的是北京古玩城、天雅古玩城等相對高端的市場,文物到了此處,雖然售價可能又要翻上幾倍,但發票、鑑定證書等一應俱全,故不難理解,為什麼這裏每年“兩會”的前幾日都會有一波行情。一位店主說,古玩市場受外部形勢影響很大,“地震啊、中央反腐力度加強啊,都會讓買家減少”,而今年受經濟危機影響,“兩會行情”並沒有那麼明顯。
       如果把文物的流向視作一條河流,那麼它的方向自然是市價最高處,不過由於中國的法律禁止倒買倒賣1949年以後新出土的文物,於是文物的流動會形成暗河——熟客介紹熟客的關係網。“好東西誰會擺出來賣啊!”潘家園的一位商販說。或者變成九曲回腸——幾經轉手,通過種種辦法“洗白”。
       “手法非常多,以拍賣公司而言,就可以把出土年代往前推,說是中共建政前出土,那就算傳世文物,可以拍賣了。”中國一家拍賣公司的負責人說。
       中國文物法第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地下、內水和領海中遺存的一切文物,屬於國家所有。”
但以中國之廣,這條規定基本上沒有可操作性,“所以拍賣界心照不宣的規矩就是,你的文物只要留在大陸境內,就問題不大,但如果你?珖心照?玼了,還想?珖宣?玼一下,那是肯定要打擊你的。”前述拍賣公司負責人說。
       只是,這終究算不上一條“大道”。“你國內不給出路,那它當然就到國外去了。”吳樹說。於是文物之河奔騰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