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心病還需心藥醫
( 2009-04-02 )



做手藝可以培養人的耐性,讓人心情平和。圖為康復者在老師的指導下把珠子穿成小人。

      “每到雨季,我都想要隨身準備巧克力,情緒不好時就吃一粒。”辦公室白領夏女士告訴記者。做銷售的趙先生則說,我在情緒低落時就自閉,一個人呆在家裡,心情平復了再出來見朋友。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負面情緒問題,低落的心情如果持續多時,越演越烈,就要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了。

    在一次十來位朋友的聚會中,記者談到自己在采寫關於情緒健康的稿子,問在場的朋友是否認識有憂郁癥的朋友。馬上有三位朋友舉手自認自己是憂郁癥患者。當然,自認得了憂郁癥的未必是真正的憂郁癥患者,但這也說明情緒壓力在華裔移民朋友中相當普遍。

加國近百萬人患憂郁癥

      專業人士指出,憂郁癥的典型癥狀是悲哀、不快樂、食欲改變、無力、動作遲緩、自卑有罪惡感、注意力不集中、有自殺意念。有以上癥狀兩周的人,就應該立即求助醫生了。
      陰雨連綿的雨季,容易影響到人們的心境。記者隨機詢問的新移民,一般都說雨季容易心情不好,自己開公司的Simon說,我在下雨天會容易發脾氣,為了讓自己情緒好點,自己會有意識地在家做些運動。
懷孕生子也是令女士患上憂郁癥的誘因。Jane是位精明能干的專業人士,有碩士學位,但她在懷孕期間也曾精神失控。她告訴記者,最厲害的時候曾經想撞汽車自殺;工作壓力也是造成憂郁的原因之一。
      在銀行工作的黃女士說:“人們都覺得我們工作舒服,上午9點上班,下午4點就下班。其實我們的任務壓力非常大,常為擔心完不成任務而焦慮。我經常在銀行坐到八九點才回家,打電話與客戶聯絡,有時候還要請客戶吃飯。我緩解壓力的辦法是向老公傾訴,或是跟朋友一起去打球。”
    “感覺好像有萬般思緒在腦海中出現,十分紊亂,令我沒辦法做任何事情。我感到害怕和焦慮,覺得有人想傷害我。我逐漸將大部份時間一個人留在房間裏,什麼事也不想做,也不想理會朋友或家人。那時我覺得自己的行為正常,因此我沒有將我的感受告訴別人。開始接受治療後,我才明白我患上了精神病。”一位曾患精神疾病的人士這樣描述自己的經驗。
      據資料顯示,加拿大有近100萬人患有憂郁癥,1%的人患有精神分裂癥。有心理學家指出,在社會轉型時期,人們更加感到孤獨,預計在2020年,憂郁癥將成為心臟病外導致殘障的第二大疾病。
      情緒健康目前已成為人們不得不重視的問題。

移民更要注意心理健康

      對於華裔新移民來說,生存環境的改變,適應異國文化的壓力往往會對情緒造成影響,多倫多博士跳樓自殺、李偉光殺人肢解案都與情緒健康或是精神疾病有關。
      談到最近宣判的李偉光肢解殺人案,加拿大華人情緒健康協會行政總監、心理治療師陳雅莉激動地說,這個慘案提醒全社會,應該重視精神衛生教育。她告訴記者,加拿大存在心理醫生和精神病專家短缺問題,這個領域的華裔專家更少。拿卑詩省來說,現有精神病專家約1000人,心理學家約1000人,其中華裔不超過50個。

上班前徹夜難眠
      為了幫助在情緒上遇到困擾的人們,中信中心專門設立非牟利的靈機輔導服務。由一群基督徒專業人士組成,包括心理輔導員、社工、醫生及牧師,他們以義務形式提供輔導及教育服務。心理輔導員盧先生告訴記者,他們面對的案例主要是憂郁癥和焦慮癥,成因有喪偶、移民、家庭糾紛、失業、更年期等。輔導員會通過傾聽求助者的傾訴,用談話的形式幫助求助者做婚姻輔導,處理情緒困擾,緩解精神緊張。盧先生說,過去,來尋求輔導的以女士為多,現在男士有增多的趨勢。尋求心理輔導的人很多,靈機服務現在需要3個星期的輪候時間。
      心理健康、情緒管理成了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記者采訪了幾位華裔移民,請大家分享他們的經驗和體會。
      阿晴是來加拿大五六年的新移民,來了以後沒有找到自己原來專業的工作,其他的工作倒是找到幾個,但都沒有辦法好好去做。
      朋友建議她先隨便找個工作,適應社會,也練練英語。她找了一個在商店的兼職售貨員工作,干了幾天,就沒法去了。原因是上班前緊張得徹夜不眠,每天如此。朋友說,你是不是太嬌氣了,是不是不缺錢。阿晴說,她的經濟情況一般,國內的大房子出租,付溫哥華的房租和生活費。她的生活簡單,租金收入剛剛夠花銷,不出去打工可以,但遠遠不富裕。因為莫名其妙的原因無法打工,是因為自己解決不了自己的焦慮。
      阿晴認為自己得了憂郁癥加焦慮癥。去看過心理醫生,但沒有解決問題,她說:“我自己都看了不少心理方面的書,都抵得上半個心理醫生了,但沒法解決自己的焦慮。”
     在睡不著的晚上,她也嘗試向朋友傾訴。朋友雖然是朋友,但總是有些東西能說,有些東西不能說,難以暢所欲言。有人建議她寫日記,將不能說的東西寫下來,她擔心寫下來的東西會被別人看到。
      她對自己的情況非常了解,知道自己有幾個心結沒有打開。在中國時,她就是因為感到自己患上了焦慮癥而停下了工作,移民加拿大的,她希望加拿大的美好環境、慢節奏的生活能把自己的身心調整好。但情況並非如她所願。
      現在,阿晴很投入地學英語,與同學老師相處也很融洽,在別人看來,她很快樂。另外,她又找了一份工作,是在自助餐廳幫廚的,一個星期去兩個下午。在去上班之前,她就告訴老板娘自己的情況,老板娘很理解,不給她規定上班時間,讓她什麼時候來都可以。即使是這樣,在上班前的晚上,她都睡不。
      朋友建議阿晴去教堂,尋找心靈的慰藉。她試著去過,但她還是不信。現在,她對自己的問題一籌莫展。

孕婦下班情緒就失控
      蔣太太文雅而安詳,與朋友談話時笑意盈盈。她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兩個活潑可愛的兒子一個6歲,一個3歲。說到憂郁癥,她現在還心有余悸。生第二個孩子前,她的情緒壞到了極點,每天上班時還好,下班回家後就哭,哭到不能控制。
      生第一個孩子時不順利,所以她對生孩子有心理障礙。生第一個孩子時的經歷讓她想起來都怕。生孩子後傷口發炎,但醫生不給消炎藥,只給止痛藥。止痛藥也止不住痛,傷口腫得厲害,疼得她不能站,不能坐,幾乎要暈過去。“加拿大不像國內,這裡抗菌素之類的消炎藥是處方藥,醫生不給開自己就沒法去藥店買。”她說。在她和家人的反復要求下,醫生才給開了抗生素,用了後傷口才消炎,開始好轉。大家都知道在加拿大生孩子一兩天就讓出院,她卻在醫院住了11天。那種無助的感覺,對於蔣太太來說,就像是做了一場噩夢。
      第二次懷孕後,蔣太太就被一種恐懼感籠罩,她擔心疼痛再次來臨,每天她都以淚洗面。後來,她找到心理醫生輔導。她向醫生傾訴了第一次生孩子的經歷,醫生問他,如果能解決疼痛的問題,是否就沒有心理障礙了?她說是。於是,心理醫生給他的醫生寫了一封信,建議將她轉到特殊的專科,采取剖腹產。安排好這個事情後,蔣太太的心結似乎被打開了,她慢慢地開朗起來。當時大兒子才三歲,照顧起來很忙,忙起來她就忘了憂郁了。
      第二個孩子生得很順利,並未出現她擔心的情況。一切就這樣好起來了。

康復後做文書義工
      記者來到加拿大華人情緒協會時,斯文大方的Dina跟記者打了招呼,然後遞給記者一杯茶。記者留意到,她一直在不停的做事,一會兒在電腦前忙碌,一會又與幾位女士一起做手工。
      要不是情緒協會的陳雅莉告知,還真看不出她曾經是精神疾病的患者。Dina坐下來與記者交談,她說話很慢,有條理。她告訴記者,自己以前得過精神分裂癥,一直呆在家裡,很怕見人,也不能出去上班。後來,她在華人情緒協會的幫助下,每星期都來三次,學英文,做義工,感覺非常好。她拿出自己為協會開會準備的與會者名字給記者看:“這些字是我打的。”
      記者看到她與一位心理輔導老師和其他正在康復的朋友坐在一個圓桌前做手工。他們將一個個彩色的珠子穿起來,做成一個個精致的娃娃。“手藝真不錯!”記者真心驚嘆。
      後來,她還與一起做義工的正在康復的朋友Lisa一起,為記者表演了精神健康操。
      Dina說:“我現在每月去看精神科醫生,還在吃藥控制病情。”

康復者學會與人相處
  Lisa彈了一手好鋼琴,待人和善,溫文爾雅。坐在華人情緒健康協會的大廳裡,她彈了一支又一支的曲子。看不出來,她是一位精神分裂癥的康復者。
     “我17歲的時候從臺灣移民溫哥華,中學的時候住校,很孤僻。後來因為與男朋友沒能結婚,想不通。媽媽帶我去看醫生,醫生說,如果結婚,我的情況會更糟。”她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故事。後來,她一直看心理醫生。10年前,就經常來華人情緒健康協會參加活動。在這裡大家都說中國話,語言通,交流得好,她逐漸學會了與人相處。
    Lisa現在住在精神科康復機構提供的城市屋裡,每星期三次來華人情緒健康協會參加活動,做義工。她很喜歡這個地方。

精神健康關乎生命
      多年前一次慘痛的經驗讓陳雅莉投身到精神健康的事業中。在她創辦的加拿大華人情緒健康協會的辦公室,陳雅莉向記者講述了朋友的故事。
      那時她在卑詩大學做行政工作,她有位同事好友是漁業研究員,忽然被學校辭退了。好友一家4口,他有兩個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就要進大學了。好友情緒很壞,曾找陳雅莉傾訴。陳雅莉願意幫助別人,但開導人的能力有限,只是用一些諸如“東家不成打西家”之類的話勸慰失意的好友,在好友需要幫一把時,她感到自己無能為力。兩個月後,發生了一件震驚社會的事:那位好友自殺而且殺了全家。
      為了此事,陳雅莉非常痛心。她感到,人在憂郁的時候看不到明天,情緒會影響到一個人的生命。她希望自己有能力幫到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們。後來,陳雅莉又在法庭做衛生及精神疾病方面的翻譯員。在與一位心理輔導師談話時,陳雅莉萌發了成立心理輔導機構的念頭,那時候她成立的是一個小組,兼職來做,後來就成立了加拿大華人情緒健康協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幫助情緒及精神疾病人群的事業中了。她自己也考取了心理治療師的證書。
      陳雅莉介紹說,創建於1995年的加拿大華人情緒健康協會,是政府注冊的非營利性慈善機構,由一群志願者組成。陳雅莉說,希望通過他們的努力,為華裔加拿大人和他們的家庭提供關於精神健康方面的的教育和資訊服務,提供心理咨詢、中醫義診、溫馨茶聚、憂郁癥康復課程等,現在有超過700個會員。他們幫助了不少精神疾病的患者,但自身卻面臨營運費用的危機。“我們現在只剩下3個月的營運費用了。”陳雅莉說,他們有兩個全職、一個半職員工,有十來位義工。她呼吁社會能夠重視精神衛生方面的教育和預防,能夠盡力支持他們,讓他們能夠維持下去。

 

精神健康十項建議
一、 定下一些自己可以完成的目標,將龐大的工作計劃化整為零,可以減少壓力。
二、保持積極的人生觀,保持樂觀的態度。
三、經常運動以保持身心健康,減輕精神壓力。
四、 避免用酒精或藥物減輕精神壓力,應該與你真誠的朋友或輔導員談你的煩惱。
五、如果有些事情自己不可以改變,就不要浪費精力,作無謂的憂慮。
六、學習怎樣去鬆弛自己,試用深呼吸、靜坐或肌肉鬆弛方法。
七、奉獻自己一些時間去幫助有需要的人士,將會給您莫大的滿足感。
八、儘量學習新事物或接受新挑戰,以便充實自己的才能。
九、留出一些時間做自己喜愛的事,享受其中情趣。
十、倘若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及時向他人求助。如果向家人或朋友傾訴仍得不到解決情緒問題,就需要找專業人士幫忙。

心理病患者親人須知
    心理病患者的親人往往需要與患者相處,或是照顧患者。所以,應該學習相關知識,充分理解病人的狀況。
    他們需要了解,心理疾病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且常常發生,並非是來自於親人,不要像飛蛾撲火似的自責,應該儘快儘可能多了解心理疾病的病因,過程及結果,向專業人士咨詢,在有需要的情況下面對現實接受專業訓練。另外,也需要知道,同一人長時間照顧心理疾病可能產生不良的結果,對心理疾病患者無限制,無條件的自我犧牲會對照應及態護患者產生極不良的效果,同時間關注家庭中其他成員的需求。



在加拿大有許多機構關注有情緒問題的人士,也印發不少宣傳品。

Dina展示自己做的名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