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街頭戲劇話人生
( 2008-02-07 )



一天,廣州一名行人路過東山口,被一群圍觀的人所吸引。他上前去看,發現原來是一些化妝成小丑模樣的年輕人在演戲。路過的人被熱鬧所吸引,駐足觀看,人群慢慢擴大,演員投入依舊……這是一出名為《大山不見處》的街頭戲劇上演,為廣州街頭增添了一道風景。

目前,廣州有不少獨立劇團,木棉花開劇團、人間喜劇場、昕伶劇社等都活躍在市民身邊。然而,街頭戲劇,對於戲劇氛圍並不濃厚的廣州來說,卻有點陌生,有點新鮮。80年代劇團,作為在廣州街頭第一個獨立劇團,此時走入了人們的視野。2005年,80年代劇團作為獨立性的實驗劇團誕生。創始人是暨南大學中文系畢業的香港人麥榮浩。和傳統戲劇不同的是,這群由1980年代甚至是199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組成的劇團有著自己的戲劇主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年輕的特質——自我、獨特、反常規。80年代劇團不重戲劇技術邏輯,而是執著精神探索的方向。在他們看來,?珧技巧的東西太花哨,我更需要演員有自己的思想,更在意演員之間以及演員和觀眾之間思想的碰撞和交流。?珣麥榮浩說。

“簡單來說,這是一群瘋子"

麥榮浩從小對文學、藝術有著天然的敏感和迷戀。14歲開始寫文章、詩、小說,17歲入劇場看戲,20歲迎來生命中的契機。這一年,剛好是麥榮浩連續複讀三年依然大學落榜的那年。當時,他狂熱地迷上了電影。從黑白片看起,一路看過來,在光影的世界中沉醉,麥榮浩堅定了未來的路要向電影、戲劇方面發展。
當時香港正在籌備多媒體詩歌朗誦會,需要編導和詩歌相關的戲劇,雖然之前從沒有導演的經歷,但憑著在詩歌圈中的影響,主辦方邀請麥榮浩負責相關的戲劇部分。麥榮浩編寫了劇本放在網上公開招募演員,很多有表演經驗的演員應聲而來。?珧他們把我當作作家、詩人,而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戲劇的經驗。?珣麥榮浩說。就這樣,七八部戲在合作中誕生,而戲劇也為麥榮浩的未來打開了一扇門。這時,剛好有好朋友在暨南大學讀書,於是,2002年,麥榮浩離開家來到廣州,成為暨大中文系的一員。
初到暨大,麥榮浩周末會回香港和一班朋友搞戲劇。後來,他加入暨大劇社,擔任副社長,成了活躍的一分子,編導參演過很多小劇場的演出,對戲成癮。2005年,珠江國際詩歌節即將開幕,詩人王來雨找到麥榮浩,請他協助將自己的長詩《瘟疫王》導演成詩劇。《瘟疫王》是一首描繪災難與慾望的長詩,用反諷的筆調揭示面對困境時人類的種種反應,表達人們對健康、自由與人性自我解放的呼喚。
面對這樣頗具難度的題材,還是大四學生的麥榮浩公開在網絡上招募演員,很快,一群和他一樣對戲劇懷揣熱情的大學生紛至而來,成功地出演了這部詩劇,令很多人印象深刻。
對於這群同樣簡單而激情洋溢的演員,在博客中,麥榮浩這樣寫道:?珧簡單來說,這是一群瘋子;遇上詩劇《瘟疫王》後,他們瘋得百折不扣,大家喜歡這劇本,因為這劇本不按戲劇邏輯,因為劇本縱橫交錯的詩歌和聲讓大家進入瘋狂的氣氛。?珣這種同類人相聚後借由戲劇迸發出的生命張力,讓每個參與者迷戀。詩歌節結束後,快畢業了,而戲癮還遠遠沒有過足的麥榮浩和女友崔瑩一商量,決定組建一個實驗性的獨立劇團,繼續帶著一群戲劇?珧瘋子?珣享受生命的豐盛。?珧80年代劇團?珣由此誕生。

選演員標準讓人摸不透

據《廣州日報》報道,80年代劇團選演員的標準永遠讓人摸不透。不是看表演的技巧,而是看感覺,看這人是否有個性,有自己的特質。演員S面試時,覺得自己演得很爛。她蹲在凳子上,腳分得很開,全然沒有平時的淑女風範。但麥榮浩看中的恰恰是S這種出人意料的表現。?珧如今,她是我最放心的演員,她永遠會做出最震撼人心的事。?珣麥榮浩笑道。他們的面試形式也很豐富,在借物識人這方面,麥榮浩總是有無窮的點子。?珧有時,面試根本不用演戲,而是擲骰子,玩飛行棋,扔到幾就講幾件和自己有關的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觀察個性。?珣麥榮浩說。
不重演技,不遵循傳統的戲劇套路,不合人們熟悉和理解的戲劇常規,而是在意即興、思考、特點,?珧這樣出來的作品,雖然表面看上去很粗糙,卻能打動你。?珣麥榮浩說。所以,他們的戲,永遠都只有劇情和大綱,沒有劇本,演員在表演情境中即興發揮。同一部戲,演三次也許有三次不同的台詞。這就需要演員要足夠地鬆弛,而麥榮浩就頗有讓演員放鬆的能力。?珧我跟演員聊他們喜歡的東西,通過『吹水』讓他們很放鬆,慢慢進入主題。?珣麥榮浩說。
Sophia是大學外語系大三的學生,參加劇團前除了主持之外,幾乎沒有表演經驗。和麥榮浩見面是在一家畫廊,麥榮浩告訴她劇團今天在這看攝影展。Sophia說,當時自己就是抱著觀看的心理去的,沒想到麥榮浩告訴她說馬上要上場演戲。幾乎沒有經過任何排練,sophia就和另外三位之前同樣蒙在鼓裏的演員一起上演了一出20分鐘的實驗話劇《帽子重復》,劇情就是簡單地輪流戴一頂帽子,效果竟出乎意料的好。?珧一樣東西重復無數次也會變成有意思的事。?珣這種實驗性和出其不意恰是麥榮浩所追求的,比起戲劇定式,他更注重非技術的活力和新鮮。

追求獨立精神

回憶起當初創立這個劇團,麥榮浩說:?珧我組織這個劇團,追求的就是一種獨立的精神,希望有更多屬於我們自己的思考,也想通過這樣來帶動一個戲劇的氣氛。?珣
劇團從導演、演員到幕後工作人員全部來自民間,因為對戲劇的熱愛走到一起來。從成立至今,在獨立、輕鬆、自由的創作氛圍中,《瘟疫王》、《昆蟲記》、《逍遙遊》、《三國鴻門宴》等一系列或搞笑、或荒誕、或超現實,但絕對實驗的作品相繼誕生。2007年,麥榮浩帶著劇團走上街頭,和市民、路人互動。
去年年初,廣州的東山區和越秀區合併成新越秀區。有三位原來生長於老東山區的演員,提出想演一出懷想老東山文化的戲,劇情就從他們父輩和他們兒時的記憶出發。
聽到這個點子,麥榮浩很振奮,10天後,《大山不見處》在東山街頭開演。這10天裏,他們在公園討論、排練,徵詢街坊的意見。很多老人家表示一定會看,給了他們不少信心。事實證明,演出當天,演員誇張的造型和戲劇的對白,沒有在主題和觀眾間形成阻隔,而是喚起了很多人的記憶。許多人邊看邊聊起老東山區的舊事,不少人甚至還流下眼淚。?珧因為講的是真實的故事,很多觀眾都很有共鳴。實驗戲劇也能吸引民眾。?珣崔瑩說。這讓麥榮浩認識到,通俗的事情易與觀眾的感情接軌,?珧我越來越覺得,戲劇應該是(對民眾)有作用和影響的?珣。而此前,劇團排演的話劇多在小劇場演出,地點有酒吧、畫廊等。?珧在酒吧演出時,發現有些觀眾不懂得欣賞,把戲劇當作酒吧布景看,我們覺得應該演給沒錢購票的民眾看,堅持不收費,從孩子到老人,讓更多人感受戲劇的魅力。?珣崔瑩說。而且,在他們看來,對於強調戲劇的實驗性、演員表演的即興發揮以及和觀眾的互動交流的80年代劇團來說,街頭是表現一些題材的更好舞台。
崔瑩說,戲劇這種形式的傳播力比文字還要強,有感染力的戲劇可以讓不同的人生命發生變化,使人反思當下的生活,反省自我的處境,以及對生命給予真正的關懷。戲劇走上街頭,就是希望戲劇這種影響力能影響到更多的人,使人們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珧我們是有社會責任的團體,而不是僅僅做一些好笑或好美的東西。?珣崔瑩說,?珧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戲劇讓看的人有所改變,有所感悟。?珣去年,80年代劇團在一個數碼城門前演出,結束後有一位從事環保的人到後台問他們的作品內容是否和環保有關。其實,他們根本沒想到那出戲和環保有關,但卻坦言使他們意識到社會責任。
前一段時間,麥榮浩和崔瑩去杭州玩,在酒店看電視偶然看到一個關於環保的頒獎典禮,其中一位每天栽樹身體力行環保的老人,讓他們非常有感觸,他們也因此萌生了新的計劃,希望在下一部戲中宣導環保意識,引導人們如何來愛我們的城市。?珧我們想多做一些和本土文化相關的東西。?珣崔瑩說。在劇團,有很多省錢的高招。比如用礦泉水瓶做皇冠,用竹竿削成箭,極盡各種可能之材料做戲服、裝飾等。團員學美術的多,有手藝,到這裏都派上了用場。即便如此艱難,他們也要恪守獨立精神,不會為了贊助而讓別人介入自己的創作。至於?珧80年代?珣有何深意?麥榮浩說:?珧其實,有兩層意思,一是懷念1980年代,那個年代無論對於香港還是台灣、大陸來說,都是文化昌盛的好年代;另一層意思是我們這些在美好的時代出生的人肯定會比前一代人做得更好。?珣他希望在戲劇中體現80年代一代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