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移民熬三年 五年入佳境
( 2008-05-08 )





       加拿大統計局的統計顯示,有大學學歷的新移民,許多都學非所用,甚至要幹粗活。而正是由於大批新移民進入卑詩省勞工市場,從事收入較低的行業,一舉把卑詩省的平均收入拉低。“來了大量的8元錢一小時的低薪工,還有不少零收入的,整體收入不降才怪。”新移民說。
       不過對於移民後的長遠收入前景,大部分移民仍然比較樂觀。

      “第一年的日子比較難過,適應環境后,日子會越來越好過。一般來說,5年后生活就正常了。”新移民大都這樣說。雖然很多新移民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但普遍來說,收入還是越來越多。
      Vivian還記得剛來的時候,夫婦兩個都沒有工作,家里的錢只出不入,到超市買菜,都要把錢折成人民幣算價錢。有一次,她想給兒子買一盒蛋糕,在兩個品種間猶豫了很久都下不了決定,就是因為兩者差了一元錢。當她無意間在商場的鏡子中看到自己的臉時,她感到非常辛酸。
      三年過去了,她和先生都有了工作,收入雖然不高,不能常買時裝,但過日子已沒有問題,還能在周末一家人出去吃一頓。對于能否達到與當地主流同等的收入,她說:“先生在一家學院讀夜校,希望能拿到本地學歷,慢慢提高收入。不敢期望收入像當地人一樣多,只求日子越過越好。”
      7年前剛來時在超市做理貨員,現在做會計師的Raymond較以前收入大增,超過了卑詩省的平均收入,但他的資歷卻只能從在加拿大工作開始計算。他說:“我對收入還算滿意,但我也知道,收入比不上主流同行。”
      不少新移民剛來時,為了生計,或是為了了解環境,會打一份收入不高的勞工,或是屈就一份低薪的文職工作。
      在加拿大時間長了,人脈多了,會傾向于換一份工作。“一般來說,5年就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了。”不少新移民這樣說。
      也有些人,為了使收入跳躍式增長,會再進校園,讀個本地學歷。
      記者從采訪中了解到,總的來說,新移民的收入越來越高,日子會越過越好,但在整體社會中,收入偏低。
      為了解新移民的收入變化情況,記者采訪了一些新移民,請看他們經歷分享。

工作不穩定 須兼職創收

      趙女士來溫哥華4年,在一家西人制衣廠工作3年。她告訴記者:“我的收入前兩年每年都增長,不過今年下降了。因為我還在兼職做護膚品銷售,總體收入還是上升了。”
      她一直對工作的制衣廠很滿意。因為是計件工作,經常可以加班,收入不錯。最近,老板在中國大陸開了新廠,很多訂單轉到國內了,而設在加拿大工廠的單子就少了。訂單雖然不足,工廠還是要繼續運作,因為歐洲和北美、南美的一些客戶指定加拿大生產的產品,老板只好解雇了一批人,留下的工人工作額不滿,經常要輪休。這樣,收入就下降了。
      趙女士說,過去做簡單款式的服裝是3小時的工作量。現在做的新款式復雜多了,才按2個半小時工作量算;現在,活兒少了,工作時間減了,工作程序復雜了,收入減低了。“我想換工作了。”
      她雖然打工的收入降了,但用業余時間銷售護膚品,還會有一些收入。“這些年,我的總體收入一直在上升。”她說。
      她周圍的朋友都覺得打一份工的所得收入沒有增長,也會兼職增加收入。“有些人就打兩份工,我有個朋友,白天在超市工作6小時,晚上在餐館工作4小時。”她說。
      趙女士在中國大陸是在一家企業坐辦公室的,來了加拿大就做勞力工作。

不滿收入低 欲南下掘金

      做IT行業的Fred來溫哥華兩年半了,他剛開始找工作時,對薪水的要求是4萬以上年薪。他做過三份工作,最近剛剛做完一個項目,合同結束,又要找新工作了,他說:“我現在找工作要求起薪一年5萬。”
      Fred告訴記者,做同樣的工作,主流同行的收入會是六七萬,因為自己是新移民,本地經驗不夠,英語又不夠好,學歷又不是本地的,所以收入肯定會低一些。但是,他也承認,自己找的工作一個比一個收入好。
      他在北京時,在外資大企業做項目主管,來到溫哥華后,一直在小企業做。“小企業要求你什么都會,而不是像大企業那樣只要求你精通某一方面。”他說,做這個行業要求不斷地更新知識和技能,比如他現在就需要學一種新的計算機語言,這種語言雖然前幾年就有了,但這兩三年有普及的趨勢。
      Fred對在溫哥華的收入還是不滿意。他說:“我成為公民后,會考慮到美國找工作,如果美國經濟會回暖的話,IT行業收入會比在加拿大好得多。”
      為了更快地提高收入,他還考慮在本地讀一個碩士學位。

歧視還是勞工障礙?
      2006年人口普查的最新個人收入數據顯示,聯邦政府最為歡迎的高技術新移民的收入,與加拿大本地出生的同等勞工之間存在較大差距,而且這一差距在過去25年明顯擴大。
      新移民登陸後,需克服各種困難,連收入水平也和本地人差距甚大。在1980年,男性新移民的收入,相當於同等加拿大出生勞工的85%。但在2005年,這一比例下降至63%。對於女性新移民而言,降幅更大,由1980年的85%降至2005年的56%。
      統計局的首席分析師莫里塞特(Rene Morissette)指出,有關文件充分顯示,海外經驗越來越被低估。這種趨勢始於1980年,從那時起,新移民就開始發現他們的收入水平下降,但另一方面,他們的教育水平相對於加拿大出生的勞工而言,卻“明顯提高”。莫里塞特說:“受打擊最重的是年紀較大的新移民。在原來國家的經驗,就算在這裏還能得到一些認可,也比原來的認可度相去甚遠。”
      分析師提出數個理由,解釋這種收入差距。有人認為,僱主可能不認同或不信任他們不熟悉國家的高等教育質素。另外,要培訓新員工已經不易,如果還要加上不同的語言或文化價值觀,問題就更加複雜,對僱主而言具有挑戰性。更有人質疑,是否新移民太多,勞工市場根本無法吸收。
      除了這些原因,剩下的就是最為敏感的問題了。莫里塞特說:“也許僅僅是歧視的問題。但這很難很難以經驗來衡量。”
      新的人口普查數據還顯示,25歲到34歲之間的新移民,他們如果在加拿大完成高等教育的最後階段學習,其收入仍然低於加拿大出生的同等勞工。這說明,除學歷認證外,新移民和本地勞工的收入出現差距,確實還有其他問題。
      多倫多大學的經濟學家萊特曼(Ernie Lightman)確信,僱主歧視是許多新移民面對的真實問題。他曾在2006年調查多倫多曾領過福利金的人,結果發現海外出生的人,不管他們是否具有相對較高的學歷,薪水都比加拿大出生的同事低,即使是從事第二份不要福利的工作時也是如此。研究還發現,移民如果失去了福利,財務情況會更糟。萊特曼說:“很明顯,他們的教育在加拿大無用或無法使用。我能想到的唯一解釋就是,歧視,或種族主義,或勞工障礙。”
      萊特曼也認同,其他問題,如語言技能等,也能在某種程度上解釋這種收入分歧,但他指出收入差距擴大的同時,也是越來越多非白人移民進入加國之時。



加拿大統計局的數據指出,新移民的收入遠及不上主流人士。 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新移民的收入和本地人差距甚大。

為了賺更多的錢,有些新移民準備南下美國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