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擦干淚水 活下去
( 2008-05-29 )





擦干淚水 活下去

一場僅十多秒鐘的地震,摧毀多座城市,無數生命被壓在了瓦礫下。多少家庭痛失親人,家園消失。人們有理由哭泣,但更要學會堅強。因為生活還在繼續。擦干眼淚,堅強地活下去。這場地震也顯露出人不少愛心和勇於奉獻的人們,在卑詩省有一位企業家慷慨捐出80萬加幣,並表示,人生最大的樂趣是給予;慈濟加拿大分會等慈善機構更在第一時間展開募捐活動,已經籌集259萬元加。

留學生變企業家 捐80萬四川賑災
馮銳:回饋社區 給予最樂

希爾威金屬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馮銳向四川地震災民的捐款已追加到80萬元,這樣大手筆的捐款在加拿大華裔中實屬鮮見。大溫的華裔人士在為他的善舉感動欽佩之余,也對馮銳其人產生好奇:作為在加拿大留學創業的成功人士,馮銳為什麼能把大筆的款項獻給災區?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在華裔移民創業艱難的情況下,他的公司為什麼能夠飛速發展,成為市值15億的上市公司呢?記者為此采訪了這位帶有傳奇色彩的企業家。

  馮銳的辦公室在市中心,窗外是開闊的溫哥華碼頭海景。他的公司的重要業務是在中國開發金礦、銀礦。走入他的公司,就會看到一個擺了一些礦石的裝飾架。礦石閃銀光,馮銳介紹說:“這是銀礦石。”地質博士出身的他,顯得斯文而睿智。話題從對四川災民的捐款開始。他個人向紅十字會捐獻31萬元,以公司名義向中領館捐出25萬元,他在中國大陸的分公司捐出20萬元,他又在溫哥華用4萬元為災民買了帳篷。到目前為止,他已為四川災民捐贈了80萬元。為什麼他會對災區如此盡心盡力呢?
  馮銳說:“大災難發生在中國,捐助是應該的。”他覺得捐款涉及到錢應該怎樣花的問題,“這與錢多錢少沒有關系。”他說,“有個乞丐,將自己討來的120元都捐出來了,那是他的全部財產,我並沒有把所有的錢捐出來。”他認為,捐款更多的是體現一種心意。同時,他也希望自己能對別人捐助災區有個帶動作用。“我有個朋友也想與我捐同樣的錢了,我覺得很高興。”他說。
  他說,他不是四川人,雖然有分公司在四川,但卻不在災區。他捐款,是因為災難發生在中國。
  大手筆捐款,這在馮銳不是第一次,過去他也經常捐款回饋社區,他曾捐款25萬給中華會館和中華文化中心,也曾大額捐款給威斯勒博物館。
  他從書架拿來一本書給記者看,那是加拿大慈善企業家Seymour Schulich的傳記,書名叫《生活與生意的課程——變得更聰明》(《Life and Business Lessons—Get Smarter》),馮銳告訴記者,Seymour Schulich一生捐出了2億加幣,但他仍是億萬富翁。
  馮銳把Seymour Schulich當成自己的榜樣,也把比爾.蓋茨和巴菲特當成自己的榜樣,“比爾.蓋茨和巴菲特死後會把遺產捐獻出來,非常令人欽佩,我雖然達不到那種境界,但我會盡力去回饋社區。”他說,“人生最大的樂趣是給予。”
公司市值15億加元
  馮銳是怎樣由留學生變成上市公司老闆的呢?馮銳出生于中國湖南衡陽。當地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金、銀、銅、鐵、鉛、煤、鋅等60多種,堪稱“有色金屬之鄉”,他與礦業的不解之緣,對找礦的一往情深可謂與生俱來。他大學本科、研究生、博士學的專業都與地質找礦有關。
  馮銳1988年來加拿大留學,在沙省讀博士,專業是地質找礦。畢業後,在滿地可的一所大學做博士後,後來又在加拿大地調局在卡加利的石油研究所。研究機構環境舒適,收入不錯,但節奏非常慢,這讓馮銳有種混日子的感覺。1994年,他辭了職,來到溫哥華開始創業。利用自己炒股賺來的一點錢作為原始資本,與別人合作,以5分錢一股的價格買下一家“垃圾公司”,開一間礦業公司。合伙人負責金融,他回中國找項目。經過一個個失敗和挫折,公司慢慢有了發展。但在1996至1997年,全球礦業不景氣,礦業股票急劇下滑。合伙人退出,他獨自操作公司。
  這些年來,他開過5個公司,有的關了,有的賣了。在2002年,他將自己的一個公司賣給別人,賣了2500萬。這家公司今年賣出時,價值2.18億元。他並不後悔,因為他當時賣了那家公司,才有錢投入現在的希爾威公司,這間公司在2003年組建時,他投資1000萬元,公司在多倫多證券市場上市,現在市值已達15億。他公司的股票,由2003年的一毛錢一股,升到現在的8元錢一股,股價高時曾達到10.6元。希爾威公司已成為卑詩省的百強企業,在發展速度上,位列第二。

成功秘訣:融入主流
  我們常常聽到華裔企業在加拿大創業維艱的故事,馮銳的公司是怎樣發展得這麼成功呢?他的經驗對華裔創業者有什麼借鑒之處?
  馮銳說:“在加拿大做生意,融入主流很重要,你需要瞭解當地人是怎樣看問題,做事情的。”他告訴記者,在他讀博士時,導師為了讓他融入主流,對他說,我幫你出一半的房租,你到西人區去住。導師還建議他每星期與西人朋友泡一次酒吧。他接受了導師的建議。在與西人朋友泡吧時,開始時他聽不明白,插不上話,慢慢地,他們有了共同語言。馮銳給記者看他公司股票的交易情況記錄,說:“希爾威公司的股東大部分是美國人和歐洲人。”
  另外,他覺得利用加拿大的證券交易市場會對創業有很大幫助。原來的溫哥華證券交易所,現在合並到多倫多證券交易所的風險版,可以用來融資。“很小的想法都可以上市,融25萬加幣也可以上市。如果是好的東西就會增長。”他在創業之初就是利用證券市場融資的。
  第三,他認為“做人好”企業才能發展。他的做法是讓支持他的股東賺錢。這樣,股東們才能長期地大力支持他的公司。
  第四,他覺得做企業要有韌性,持之以恒地做。在他做企業的過程中,失敗過,被人騙過,他都沒有放棄。“在龜兔賽跑中,我是龜,一直走,一直走,在不懂的時候,會失敗。”他說,“我走的是專業道路,靠的是對礦業的專業知識。我們不去爭炙手可熱的礦區,而是找那些地址條件較好,但目前還沒有看出有礦苗的地區,這樣的地區潛力更大。”
  在他的辦公室門口,有一個礦石雕成的石牛,他說他要學的就是牛的韌勁。
  馮銳也認為,運氣好也是成功的一個因素。“從2002、2003年到現在,金銀價格已漲了4倍。”他說,運氣好更應該回饋社會。

向汶川大地震遇難同胞致哀

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全球華人緊急動員起來,展開了一場生死大營救的行動,有人捐錢、有人出力,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強勁的凝聚力和炎黃子孫們血濃于水的親情。日前,中國駐溫哥華總領事館專門為四川地震死難同胞設置靈堂,供大溫地區的民眾前往吊唁。在三天的吊唁期間,共有各領事館代表、各僑團、中國留學生、東南亞的華僑、關心四川災情的西人和眾多的華裔移民六百余人進行了憑吊。一時間,靈堂內外,哀樂聲聲寄哀思,淚飛頓作傾盆雨。許多人在憑吊后,還在領事館預備的吊唁簿上留言,表達對四川地震遇難同胞的哀思。我們在此選取部分的留言,一起來向汶川大地震遇難同胞致哀!願逝者安息,生者奮發!

慈濟:把大愛帶給災民

作為華人開辦的慈善機構,慈濟在歷次國際救災活動中都有出色表現。在這次四川地震的賑災活動中,他們的努力不僅得到大溫華裔的認可,也得到其他族裔的大力支持。在大溫街頭的很多地方,人們都可看到慈濟志工在籌款。從各種傳媒的報道中,大家還能看到慈濟人在災區幫助災民的場面。“捐款要捐到慈濟”現在已成了大溫很多華裔的共識。截至到5月27日,慈濟加拿大分會收到的四川賑災捐款已達259萬。

照顧災民是責任
     慈濟在做慈善時的理念是什麼?他們是怎樣幫助四川災民的?為此,記者采訪了慈濟基金會加拿大分會執行長何國慶先生。記者來到慈濟在溫哥華的辦公室,采訪了慈濟加拿大的執行長何國慶先生。慈濟的理念,何國慶解釋為一種“大愛”的情懷。這種大愛是超出國界和宗教的。這種愛是無所求的,是帶感恩心的。有人可能會留意到,慈濟的志工向災區人民送食物及物資時,不是一件一件扔出去,讓災民去搶,而是向對方鞠躬,並將物品送出去。何國慶說,這表達的是對受助者的感恩,感謝他給自己幫助別人的機會。他說,在幫助災民時,一定要尊重他們。災民不是乞丐,他們本來安居樂業,只是天災使他們一時衣食無。
     何國慶說,慈濟雖然是佛教團體,但他們在幫助災民時,會尊重對方的文化、宗教背景。在別人有困難的情況下,資助他們,在這個過程中,不傳教。他說:“照顧眾民不是工作而是我們的責任。”

東方人本的風格

     在國際災難救援中,令慈濟引人注目的是獨特的東方式的人文關懷。中國華南水災、印度海嘯、緬甸風災、四川地震,到處都有慈濟志工的身影。“我們的志工是自費去的,有經驗,有紀律。”何國慶說,穿制服工作的志工是經過培訓的,有兩年以上社區服務經驗。現在慈濟在全球範圍有100萬志工,其中10萬人是穿制服的。
     據何國慶先生介紹,四川地震發生後,慈濟的第一批志工團很快就抵達災區,現在已是第六批志工在為眾民們服務。何國慶說,分會也將派志工前往災區。加拿大慈濟人認為,災區人需要的不僅是物資,他們還需要關心和愛。在地震災區,災民們告訴慈濟的志工們,他們並不缺吃的,因為救援的人們送來了大批的幹糧。但他們吃不到熱飯,嘴都破了。 于是志工就為災民煮熱飯,煮面條。因為當地人喜歡吃辣的,志工們就為他們炒辣的。他們為災民提供的碗是環保碗,可以留下次再用,還有蓋子防蒼蠅。
  志工們掃街,並帶動災民一起幹,以使他們忘記傷悲。他們還組織活動,展開心理輔導,幫助災民們從痛苦的回憶中走出來。

大溫設50個捐款點

  記者在采訪何國慶先生時,慈濟的辦公室不斷有人進來捐款。有一對年輕男女送來一張支票,支票的金額是10000元。捐款的女士說,她是從中國東北來的,在國內做礦業。地震發生後,她每天看電視,非常難受,“我快要得憂鬱癥了。”她說,她希望能盡最大的能力幫助災民,捐款以後感覺好多了。
  他們走後,一位先生手裏拿幾張20元的現金來捐獻。他告訴慈濟的志工,他是在附近開餐館的,希望通過慈濟將錢捐給災區。
  眾多的華裔居民信任慈濟,將自己的捐款通過慈濟捐出。卑詩省的原省督林思齊本身是基督徒,也將10萬元通過慈濟捐給災民。
  地震發生後,慈濟加拿大分會就迅速行動起來,展開募捐活動。在街頭,在超市門口,在政府機構門口,都有慈濟志工自己製作的募捐箱。在華人最多的烈治文市,慈濟與嘉華獅子會共同合作,得到了烈治文市政府的支持,在烈治文市政府、RCMP、消防隊和一些學校設立了捐款箱,使烈治文成為在加拿大全國第一個在全市範圍為四川地震募捐的城市。
  慈濟目前在大溫的捐款點有50個,在每個捐款點,都有三四個志工在工作。每天為災區募捐的志工就有幾百人。
  慈濟在溫哥華、烈治文、本拿比、素裏、高貴林開辦的人文學校,還舉辦了對在四川大地震中死難的災民的追悼活動。



媽媽別哭---汶川縣映秀鎮災民帳篷內,37歲的羅後芬為地震中失去的大兒子淚流滿面。不到兩歲的小兒子王光昊似乎看懂媽媽的悲痛,不停地為媽媽擦拭眼淚。

綿陽5歲女童王虹宇,面帶羞澀地展示自己折的千紙鶴。

地震中倖存的孩子,開心地放飛了一隻紙飛機。有句話說得沒錯:孩子是明天的希望。他們的堅強,是我們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