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加國經驗 從第一份工開始
( 2008-11-27 )



一些新移民的第一份工作純粹是為了養家糊口。

對於大部分華裔移民來說,不管你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是做什麼的,來加拿大總難免面對重新找工作的問題。不少過來人的經驗是:一來就找到專業工作的固然可喜可賀,但從勞工做起也不一定是一件壞事。不管第一份工作干的是什麼,重要的是累積了加拿大經驗。

  移民加拿大,面臨的第一件事就是安家立業。新移民都不是人人都帶金山銀山來的,即使積蓄頗豐,也難免坐吃山空的憂慮。所以,找工作是很多人移民生活的第一關。面對全新的職場環境和文化,每一個新移民都會有獨特的經歷和感受,這種特殊的經歷有時成為新生活的起點,銘記終生;有時則會成為奮發向上的動力,受益無窮……
  新移民找到第一份工作,不管是否是心目中的理想工作,都是值得慶賀的事,畢竟,在加拿大的新生活邁出了第一步。
找到工作才去理發店理發
  Jeff在中國是一家公司的部門經理,他移民加拿大後找工作找了三個月才找到。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西人工廠做力氣活兒,這足以讓他興奮,讓同來的移民朋友們羨慕。8.5元一小時啊,比最低工資高!Jeff一接到工作通知,就去理了發。都說加拿大理發貴,他來加拿大三個月都沒出去理發,在家讓太太剪。他們不是沒帶錢來,主要是帶來的錢只出不入,心裡發慌。有了工作以後,他心裡踏實多了。現在,來溫哥華5年的他已經找到了專業工作,但至今他都感謝給他第一份工作的那間工廠。
  華女士找工作看起來很順利,發出一份簡歷就找到了一份文職工作。朋友們都羨慕她,她卻高興不起來。每小時才8元,但很少能正常時間下班,有時周末還要加班,加班通通沒有加班費。為了拿加國經驗,她只好忍。
  第一份工作就一步到位找到自己滿意位置的非常少見。第一份工作一般多少帶有這樣的特點:一是收入低於行業標準;二是帶點體力勞動的性質,與自己原來的經驗和專業離得較遠。三是工作時間長,或是晝夜顛倒。
首份專業工作來之不易
  不少新移民一面打一份謀生的工作養家糊口,一面在尋找回到專業工作的機會。Jennifer來溫哥華的第一份工是餐館工,後來又在一家工廠工作了一年,工廠減員,她拿到了EI,在拿EI期間,她讀了個會計課程,之後找到了第一份專業工作。原來在國內搞研究的Jason,在打了幾年勞工後,參加了移民服務機構辦的求職培訓。培訓的老師給他修改了簡歷,還教他怎樣在黃頁上查找自己專業公司的聯系辦法。他找到了自己專業的很多公司的聯系辦法,一個個打電話過去,還真給他找到了本專業的工作。             
  “艱苦的日子讓我學會了很多東西,一句流傳在網上的話說得好:感謝折磨你的人。”來加拿大以後曾過了一段時間苦日子的Tory說。技術移民的他半年都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搞起了自己的小公司,做小老板算是自己的第一份工吧。搞自己的公司也很辛苦,自己是老板也是職員,搬搬抬抬的事情也得自己做。他去夜市擺過攤,一個人支帳篷,搬桌子,每次擺很多貨出來,晚上11點來鐘再收回去。忙了幾個月,算下來只賺了8元錢的人工,還壓了很多貨在手裡。這段經歷讓他懂得了創業的艱辛,自己做了回窮苦人,也對人更有同情心。
   Jennie現在找到了專業工作,但她對做餐館工的日子也很懷念,雖然很累,但有不少小費,當天有現金拿,很開心。過去,她多少有點歧視體力勞動,現在她覺得體力勞動也有優點,不傷腦筋,而且下班就不用想事情了。
  這裡還有幾位移民回想他們第一份工作的故事。
驚喜的帶薪培訓
  移民已經11年的Anna對記者談起自己在加拿大的第一份工作時,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我的第一份工作特別好,給了我終生難忘的愉快記憶,讓我從初來乍到、忐忑不安的狀態中走出來,義無反顧地愛上加拿大,開始了輕松愉快的移民生活。”
  Anna來自成都,大學學的是自動化控制專業,在成都從事的是計算機方面的工作,當年隨丈夫留學來到加拿大的牛仔城市——卡加利時,對這個城市是既陌生又新鮮。那時Anna的丈夫在卡加利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們一家三口的經濟來源就是丈夫的獎學金,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所以Anna一邊學習英語,一邊積極地找工作。
  記得那是Anna來加後的第三個月,正值1997年的聯邦大選要開始了,Anna的丈夫有一天在卡加利大學的找工作網站裡,發現了一條“尋找計算機資料處理員,臨時全職,負責培訓”的工作信息,Anna的丈夫覺得妻子符合條件,可以去試一試,就替Anna報了名,留下了聯系電話。當丈夫回家告訴Anna這件事時,Anna覺得自己沒有戲,她已經在同班學英語的那些新移民姐妹們那裡聽說了,在加拿大找專業工作,一要英語好,二要有本地工作經驗,三要準備一份完美的個人工作簡歷和求職信,這三樣Anna目前都不具備,怎麼可能得到這份工作呢?
  誰知就在丈夫替Anna報名後的第三天晚上,Anna就接到了選舉局(Election Canada)的電話,讓她三天後去參加培訓,並且在電話裡承諾,培訓後就會雇傭的,好像怕Anna不去似的。放下電話後的Anna既興奮又緊張,興奮的是,完全沒有想到自己這麼輕易地就得到了在加拿大的第一份工作;緊張的是,自己真的還沒有準備好出去工作呢,聽別人說英語是似懂非懂,自己說英語更是結結巴巴的、詞不達意;還有到卡加利後,她除了每天和幾位姐妹結伴坐公車去學英語、周末和丈夫一起外出去購物外,對卡加利是完全分不清東南西北的。
  得知Anna的擔心後,她的丈夫立即按地址查詢地圖,連夜開車帶Anna去實地考察,隨後又給公交公司打電話咨詢乘坐巴士的路線,其實那個工作的地點離Anna家不是很遠,坐巴士也只需轉乘一次,30分鐘就可到達。
  第一天去參加培訓時,Anna的丈夫特意請假陪妻子乘坐巴士前往工作的地點。Anna準時到達時,找到了給自己打電話的、這個臨時工作的項目負責人Mackay,挺大啤酒肚、說話和藹的Mackay讓Anna的緊張感消失殆盡,而且Mackay的口頭禪“That's Great!(好極了!)”給Anna增添了不少的信心。
  兩天的培訓順利地結束了。Anna他們一共有近30人參加了培訓,其中一半是卡加利大學的學生,但沒有第二個華人。培訓的內容主要就是按照指示,把一些模擬信息輸入進數據庫,並進行各項相關數據的分析和歸類。Mackay一直呆在工作室裡,有問題可以隨時向他請教。在第二天下午培訓結束時,Mackay告訴大家,“你們每個人都做得很好,下個星期一正式開始工作,希望你們都能來。現在給你們發這兩天的培訓費。”
  當Anna走出工作地點,在巴士站等車時,仍然不敢相信自己包裡的支票是真的,150元的支票,雖然錢不多,卻是她在加拿大掙到的第一筆錢,她坐在巴士上時,忍不住拿出來看了又看,而且回家後好幾天都舍不得拿去銀行存帳,丈夫和兒子也為Anna高興,全家人還特意去吃自助餐慶祝,那時全家人歡欣鼓舞的神情,Anna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接下來的工作,對Anna沒有什麼困難。與Anna相鄰而坐的是個叫Peter的白人小伙子,在卡加利大學讀三年級,很熱心腸,當Anna遇到問題時,不等Mackay走過來,Peter就幫她解決了;他還非常耐心地跟Anna聊天,聽Anna講有口音、語序顛倒的英語時,也不取笑她;反過來還跟Anna學中文,記得Peter說得最好的一句中文是:“啤酒!干杯!”
  在那段工作的日子裡,除了中午吃飯的休息時間(Lunch Break)外,上午和下午還各有15分鐘的喝咖啡時間(Coffee Break),免費供應咖啡、熱巧克力、茶、牛奶等等,同事們坐在一起,因為都不是很熟,基本是男士們聚在一起談天氣和冰球,女士們圍坐一圈談購物和廚藝,Anna就成了女士們關注的中心,大家七嘴八舌教她該去什麼地方、采買相應的東西,還有位年近五旬的熱心女士,經常送給Anna一些她自己烘烤的各種點心,如果Anna說喜歡吃,她第二天就會送給Anna一份Recipe(食譜),所以Anna跟這位女士學會了做蛋糕、Muffen和Pizza,並且投桃送李,教會了這位女士做中國炒面,大家相處在一起,開心極了,所有人都稱呼Anna為“Chinese Girl”(中國姑娘),讓Anna覺得自己真的像個小女孩一樣,受到大家的關愛。
  兩個月的時間似乎一晃而過,Anna在加拿大的第一份工作結束了,他給了Anna扎根加拿大的信心,也給了Anna寶貴的本地工作經驗,使她在後來的找工過程中,順風又順水,一路遇綠燈。
  在最後的一天,當所有工作人員都在收拾自己的物品,準備結束和離開時,Mackay拍了拍手,笑瞇瞇地對大家說:“伙計們,為了感謝你們所做的完美的工作,我的上司給大家訂了Pizza,馬上就到,希望你們喜歡!Enjoy(享受)!”所有的同事們都高興地叫起來,Peter等幾個小伙子還吹起了口哨,Anna也跟大家一起驚叫歡呼,“我到現在都覺得,那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Pizza!”Anna動情地說。

昔日賣水果
今日做校長

  Nola在中國時曾做過教師,她和先生先是移民到澳洲、斐濟、南太平洋的一個小島東薩摩亞,然後再移民來到大溫。剛到時,正是1997年,當時經濟蕭條,失業率7%到8%。她覺得生存第一,就要找打一份工。一是可以賺生活費,二是可以了解社會。
什麼工都會開心做
  第一份工作是在家門口的水果店,水果店是幾個越南人開的,是連鎖店。有一個老板是搞電腦的,還有的是從難民奮鬥出來的。Nola與他們相處,了解了越南人在加拿大的奮鬥。看到一些越南人雖然沒有什麼文化,但工作非常盡力。
  讓Nola高興的是,店員可以隨便吃水果,貴價的水果也可以吃。“我喜歡吃水果,在澳洲的水果店也做過。來到這家店後,我第一次吃了榴蓮。”Nola說。
  Nola非常開心地賣水果,她認為這份工作會是一個過渡,“我知道我不會永遠賣水果。”她很自信。剛到加拿大,賣水果的錢就夠生存了。
  她先生是搞電腦軟件的,來了兩個月找到了一份幫人安裝硬件的工作,算是跟電腦沾了點邊兒。半年後,他找到了做軟件的專業工作。
  Nola就沒她先生那麼順利,她的第二份工、第三份工都不是專業工作。她後來又去了一家沙拉吧,然後又去了披薩店。每份工都讓她接觸到以前沒有接觸過的領域,讓她學到不少東西。她說:“在沙拉吧,我學會在蛋糕上寫字,用草莓醬寫‘I love you’。”
  打各種各樣的工Nola就用了大概5年。後來,2002年開始,她在教堂做義工,教中文,後來做了教堂中文學校的校長。這時候,她開始想自己辦一個學校。後來她在北三角洲買了房,辦了一家中文學校,名叫華夏中文學校。在社會上沒找到專業工作,她為自己創造了第一份專業工作。來她學校學習的有白人,也有亞洲人,還有當地出生的中國孩子。她教聽說讀寫,也教拼音。最多時她開了三個中文學校,後來覺得太分散,就合並為一個。
  前些年打工積累的對社會的了解對她校長有幫助,樂觀的個性讓她與家長孩子相處融洽。她除了教書,還推廣中國文化。每年,她都組織家長、學生一起包餃子,她還打算以後增加一個項目——包粽子。
  現在,Nola還經常做義工。她在女子監獄做義工,為了了解社會,也為了推廣中國文化。她向坐監的女子介紹中國,還包春卷給他們吃。
  她告訴記者,開學校不僅是為賺錢,更重要的是教學是她的愛好,做這件事她覺得很愉快。
  Nola說:“我是基督徒,相信如果神為我關上一扇門,就會為我打開另一扇窗。”因為有這樣的信念,她才能面對剛來加拿大時做勞工的日子,也慢慢地找到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

剪線頭認識自己
  張女士一家是10年前從美國過來的。在美國時工作很好找,一個人可以打幾份工,她當時在美國已做了文職的工作。來加拿大後工作就沒那麼好找了,呆了幾個月工作還沒找到,於是張女士先隨便打打工過渡一下。

不動腦子的活兒干不了

  鄰居在打一個兼職工(Part time),在服裝廠剪線頭,把服裝套進塑料袋。張女士覺得這活兒簡單,自己肯定沒問題,就去做了。到了工廠,才知道厲害。剪線頭,人家告訴她應該把線頭剪得看不見頭,她就剪不下手了:“剪得太短,線脫落了怎麼辦?”於是她自作主張,把線留得長了些。師傅發現了,就告訴她:“現在線頭不能留,以後的事你不用管。告訴你怎麼做就怎麼做,做這活兒不能用腦子。”張宏只好重做。
  把衣服裝袋子看起來簡單,但做快了就很累了。張女士很努力地做了,挺認真的,別人還是看她像在偷懶。一位廣東師傅教她:“你看我怎麼做。”人家唰地一下裝一個袋子,唰地一下又裝了另一個袋子,就像卓別林電影《摩登時代》一樣。“天哪,我就是用上全身的力量人家也會覺得我偷懶。”張女士說。
  干了一天活兒,人家就跟她說:“明天不用來了。”張宏自己也覺得:”拉倒吧,這活兒我干不了。”
  這一天的工作經歷讓張女士更清楚地認識了自己。“愛用腦子的人做不用腦子的活兒會出事,就像不動腦子的人做需要動腦的活兒會出事一樣。”她說,我也知道了自己沒體力,沒速度,只有腦子還能用得上。應該找適合自己的事干。於是她有了去讀書的想法。
  在讀書前,她還做了一份過渡性的工作,就是到日餐店打工兼算賬,也是鄰居介紹的。在美國的中餐館基本都是中國人開的,而這家日餐館是日本人開的,張宏覺得新奇,就願意去做做看。老板是位老太太,待人很好,包午餐。她背菜名就背了半天,工作不累,也不難做。不過,需要從溫東開車到溫西。做了一個月,張宏的先生找到工作了,需要開車去上班,張女士沒車開了,就向老太太辭工了。
第一份“正經”工作
  張女士說:“前面兩份不能算工作,只是一個過渡,只是為了了解社會,第一份正經工作是在一家旅行社做財務工作。”
  離開日餐店後,張女士又想去找份“正經工作”,她心中的“正經工作”是辦公室工作,但情況讓她很失望:“死活找不到辦公室工作,因為我不懂廣東話。人家說張生,我就以為人家名字叫張生,不知道這是張先生的意思。”於是她就去上學了,上的是財會方面的課,課還沒上完,有一天女兒問她:“媽媽,你怎麼老在家看書,不去找工作?”想到家裡需要掙錢,她就又出去找工作了,這次還真給她找到了。是在一家旅行公司做會計方面的工作,算賬、簿記。她簽的工作合同是一年,2001年8月份到期,需要續簽。但當時公司太忙了,讓她9月再簽。到9月份,發生了911事件,旅游業大受影響,於是合同就不能簽了。到了10月底,她的工作丟了。這份工作她很喜歡,是文職工作,福利又好,她覺得自己運氣不好才丟了這份工作。
  然後她再找工作,找到了一家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當時我的會計牌還沒考下來,壓力很大,就使勁學專業,使自己適應工作。”這份工作比上次的更專業,她就一直做下來了。
  對新移民找工作,張女士建議首先要了解自己,“每個人都有長項和短項,你不是什麼都能干,應該找自己適合的工作。”另外,按她的經驗,找工作也需要運氣,“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她說。

沉重的同室操戈
  Andy的第一份加拿大工作,說起來也有些年頭了,雖然那份工作的經歷和記憶不是很愉快,但現在Andy談起這份工作時,竟然充滿了感激之情,“我一直覺得,我要感謝給我這份工作的老板,更要感謝在工作中處處為難我的領班李先生,他讓我學到了很多的東西,有些東西甚至是交學費都學不到的。”Andy這樣對記者說。
  讓Andy滿懷感激的這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華裔移民開的中餐館裡的幫廚工。當Andy應聘時,老板許諾說,先在廚房打雜,做滿三個月後,就可以跟掌勺的大師傅學做菜。於是Andy勤勤懇懇地在廚房裡做各種雜事,包括洗碗、洗菜、切菜、打掃衛生等等,任勞任怨,碰到同事有事不能上班,都是Andy頂。三個月後,Andy試在稍微空閑時去看大師傅炒菜,誰知每次大師傅都是臉色一沉,把他支開去做一些不該他做的雜事。
  Andy心裡很難受,覺得大家都是同胞,在異國他鄉應該互相幫助才對,所以忍不住對老板訴苦,老板意味深長地問Andy,“你真的想在我這個餐館長期做下去嗎?再說,你是希望能學點炒菜的手藝,我也支持你學,可是大師傅有義務教你嗎?”
  老板的問話如同一劑良藥,讓Andy反思和蘇醒。從此後,Andy工作更勤奮了,還從各個方面去尊重和維護大師傅,也並不主動去“偷藝”,又過了半年多,大師傅有時候會主動讓Andy看自己炒菜,並把一些經驗告訴Andy,但這樣的日子沒有過多久,Andy就因為找到了一份專業工作而離開了。
  所以,現在任職建築設計工作的Andy很感謝在餐館的工作經歷,正是那份工作的挫折感,讓他發奮努力學英語和瘋狂地上網找專業工作,否則他可能現在還在餐館裡打工呢。



Anna的第一份工作充滿了驚喜。受訪者提供

今日的Nola當起了中文學校校長,這是她與學生及家長的合照。

找到第一份工作是移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