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象牙塔內的驕子們
( 2009-02-19 )



卑詩大學是許多青年學子向往的地方。

每年的2月28日,是加拿大中學十二年級的莘莘學子們報考大專院校的最後期限。隨後的幾個月裡,他們陸陸續續都將收到來自全國各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然而,新移民的後代、華裔大學生在大學裡的生活究竟是怎麼樣的?如願進了大學、躲進了象牙塔內的天之驕子們的學習、生活與中學有何不同?他們的感情世界是否五彩繽紛?他們讀完了大學還有什麼打算?

大學生活絕對不一樣
  現在就讀於西門菲沙大學(SFU)二年級的Mi Yu是個聰明能干、漂亮、有主見的女孩。中學期間,Mi Yu家住在溫東,讀十年級之前,她一直在住家附近的一所學校讀書。由於刻苦用功,她的學習成績一直在班裡名列前茅,並於9年級結束時跨學區考進了溫西著名的丘吉爾中學的Pre_IB十年級班,接在丘吉爾中學順利考進十一年級IB班,兩年後進入西門菲沙大學學習。
  毫無疑問,Mi Yu的求學之路一帆風順,現在經過一年多的大學生活,Mi Yu感覺很不錯,覺得很喜歡這樣的校園生活。
  回顧並比較已經結束的中學時代,Mi Yu說:“大學生活與中學生活,給了我絕對不一樣的感受。中學時,基本還是在老師的指導下上課、交作業、復習、考試,按部就班地,不用太費勁也可以讓考試成績在B以上。大學就不一樣了,選課的自由度高,有些作業可交可不交,該怎麼做、花多少時間,全靠自己掌握和安排。也許有人覺得這樣方便偷懶,可是淘汰率在那裡擺,一不小心就會Fail(考試不及格)掉一門功課,讓同學們不敢馬虎大意。而且我們學校是末位淘汰制,墊底的13%會被淘汰,誰還能掉以輕心呢。”
   她接說:“一個好朋友選了一門課,該課程的全班平均成績是91分,這就意味考了八十多分都有可能遭淘汰。另外,因為大家都是自由選課的原因,已經很難有中學那樣意義上的同班同學了,所以交好朋友不太容易,相反呢,又可以認識到很多不同的人,也就是說交友面變廣了,但我感覺大家都是匆匆忙忙的,從這個教室趕到那個教室,基本上都是下課後就各奔東西了。我覺得自己上大學後,就變得比以前冷漠了,沒有交什麼新朋友,往來的還都是中學時的老朋友。”
學習方式和交友方法的大不同,並沒有影響Mi Yu對於大學生活的熱愛,她感覺成為大學生後,自己就是個大人了,家長和社會也是這麼看她的,她自覺變成熟了許多,可以獨立自主地決定一些事情,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來上,也可以選擇合適自己的時間段去學校。
  雖然只上了一年多的大學,Mi Yu學會了很多新東西,比如在中學時不用考慮教材的問題,上大學就要自己掏錢買課本,而且課本往往很貴,第一學期就花了六百多元書本費,後來Mi Yu就虛心向學兄學姐請教,學會了去折價書店買書或者直接從學兄學姐手裡買用過的二手書,可以節省很多錢。
總之,大學生生活,無論從思想上,還是行動上,都讓Mi Yu感到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當然Mi Yu也明白這種自由的背後,也存在相應的責任,“畢竟我們上大學,是來學本領的,不是混日子和混文憑的。以前在中學時,好好學習似乎是為了上個好大學,不辜負父母的期望和培養。現在讀大學呢,就覺得是為自己將來能有一個好的職業,在社會上能夠獨立地生活,從而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或者說是體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吧。” Mi Yu總結說。

一段浪漫愛情背後
  Monika是個愛笑的女孩,6歲就隨父母移民來到加拿大的她,還一直堅持學中文、學畫畫、學鋼琴、學游泳等等,所以她的業余生活特別豐富,也成就了她的多才多藝,也使得她成為朋友們眼中的才女,人見人愛。她現在卑詩大學(UBC)讀三年級,將來的理想是當醫生。
      中國的詩經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說的是中國古代男女的愛情。
      Pierre是個法裔小伙子,三年前在一次朋友的生日聚會上認識了Monika後,這個沒有讀過詩經、也不懂中文的小伙子,就對Monika展開了熱烈而浪漫的“君子好逑。”當時他們倆都是中學十二年級的學生,Monika是個爸爸媽媽的乖乖女,學習的事情絕對抓得很緊,加上她又有那麼多的課外學習,所以她和Pierre的交往就像普通朋友一樣,偶爾在周末和假期裡,一大幫朋友聚在一起看電影或者吃飯,並沒有多少時間單獨相處。大約一年後,Monika如願進了喜歡的卑詩大學,開始了快樂的大學生活,Pierre才發現,他原來一直是準備讀藝術類學校的,所以有些課程沒有選讀,竟然不能進卑詩大學和心儀的姑娘Monika在一起讀書。於是Pierre痛下決心,推遲一年進大學,補修一些必須的課程,並同時做了一份兼職工作,為讀大學攢學費。
      一年過去,Pierre也如願以償進了卑詩大學,他和Monika也成了一對校園戀人。在Monika讀一年級時,Pierre就加強了對她的愛情攻勢,經常單獨邀請她去看電影,並經常擔任她的司機,送她上學和接她放學。本來Monika的父母是希望她找個華裔男孩當男朋友,大家同根同族,語言和文化都沒有障礙,但Monika和Pierre通過交往變成男女朋友後,她的父母還是開明地同意了,畢竟這是女兒的選擇,交朋友看的是緣分和彼此的感覺,族裔不是首要條件。何況大家都是移民,加拿大的文化就是多元文化,Monika的父母也不想做思想封建的家長。
      然而,這一對中法小戀人可以朝夕相處後,卻引發了許多新的問題。比如:為了遷就Monika的時間,Pierre就不惜曠課;為了博得Monika高興,Pierre可以非常用功地學習,考試成績也特別好;而一旦兩個人鬧點小別扭後,Pierre就完全沒有了學習的興趣,學習成績一塌糊塗。這些事情讓Monika很困擾,她坦言:“校園愛情有時是很甜蜜,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有個人時時在身邊關心你,愛護你,是一種很美好的感覺,但如果變成了愛情至上,就讓我有點承受不了。畢竟我還是個學生,我的生活還是以學習為主的。我剛剛脫離了為父母而學的中學生活,並不想成為另一個人學習的動力或阻力。還有在我的印像裡,男生應該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負,才能在社會上頂天立地、在家庭中負起責任。”
  為了對自己的愛情和生活負責,Monika選擇了與Pierre分手。這一次經歷讓Monika長大了,她現在覺得父母的有些觀點是很有道理的,“門當戶對”雖然是過去很久的習俗,但似乎並不過時。
      “愛情風波”也並沒有影響Monika的學習,雖然兩年裡心情起起伏伏的,但她的學習成績一直不錯,還在好朋友兼師姐的帶動下,考進了卑詩大學的帶薪實習(CO-OP)項目。在Monika所在的科學系,只要一年級的平均成績達到70分,填寫一份申請表,附上自己的簡歷,就可以申請加入CO-OP項目,進行為期16個月的實習工作。Monika已經在2008年的5月至8月做了四個月的CO-OP,今年將完成另外的8個月實習。

一晃而過 無盡留戀
  即將於今年5月份從卑詩大學畢業的Kevin Yang,談起自己的大學生活,聲音裡充滿了期待和留戀。期待的是9月份就要開始的研究生生活,留戀的是緊張而充實的將近5年的歲月以及老師和同學們的音容笑貌。
      1999年隨父母從昆明來到溫哥華的Kevin,一直和兒時的伙伴們保持聯系,當記者向他詢問在加拿大讀大學的感覺時,他脫口而出:“在中國讀大學,是很難進,但容易出(他的兒時伙伴們的經驗);在加拿大讀大學呢,則是易進難出,想要順利地從大學畢業,不花點功夫是不行的。”那麼,在加拿大讀大學,究竟該怎麼樣下功夫呢?Kevin娓娓道來,他在一些學習生活的小竅門和選修課程的“Strategy”(策略),真算得上是真知灼見。

加拿大大學易進難出
      許多像Kevin一樣的華裔大學生,在大學裡選修課程時,基本都是憑自己的判斷來作主的,因為他們的父母對加國的大學教育系統比較陌生,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和提供給孩子們參考。不過,聰明的Kevin對選修課的選擇很有一些心得和技巧。比如,他是主修生物化學專業的,屬於理科的學生,但是卑詩大學的理科學生是需要選修12個學分的文科(Art)課程的,Kevin就選修了社會心理學和犯罪心理學,因為他覺得這門課比較有意思,也簡單易學;對於他的父母有關“這門課是否有用”的質疑,Kevin的解釋是,如果把一門選修功課的選擇考慮因素分為是否有用、難易程度、是否有興趣等三個方面時,他的優先考慮順序是:是否有興趣、難易程度、是否有用。因為選修一門課,首先是要有興趣,才會想去學,否則選了也肯定學不好,其次選修課都是輔助課,容易學的課程可以考得較高的分數,對提高自己的GPA(Grade Point Average平均成績)有幫助,又不用牽涉太多的精力,影響必修課的學習,何樂而不為呢。至於說到是否有用,這就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了,而且再好的學問,學會了才有用,沒學會就等於沒用。
      5年的大學生活中,令Kevin最難忘的是CO-OP的實習。他先後在卑詩癌癥中心(BC Cancer Agency)和一個生物技術公司做了16個月的CO-OP,這些在社會上的全職工作經歷,讓還是大學生的Kevin知道了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也更明白了自己學業上的長處和短處。
      比如,在卑詩癌癥中心的實習結束後,Kevin就定下了繼續深造、攻讀碩士研究生(Master Degree)學位的目標,因為他發現從事生物化學行業的研究人員,最起碼要有個碩士學位,才能有較好的工作機會和薪水,才能有機會接觸到最新的技術。CO-OP的實習還使Kevin了解到了現實社會中的方方面面,使得得以在後面的大學生活中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狀態和方向,為走向社會做好了準備。
      Kevin認為自己是個好動的人,在校期間,他參加了各種體育活動,如籃球、排球、網球、羽毛球都是他喜愛的項目;他還結交了許多朋友,盡管不可能與朋友都選同樣的課程,安排同樣的時間表,但在一個新的課堂上,他總會主動與周圍的同學打招呼、聊天,這樣就交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他交友的原則是不分族裔和信仰,只要談得來。
      大學學習不僅讓Kevin學到了知識,還讓他學會了與人打交道,建立起自己的人際關系網(Net Working)。交朋友是其中的一個方式,則是做義工(Volunteer)。Kevin曾經在卑詩大學醫院附屬的老人院裡做過義工,經常帶一些行動不便的老人家外出曬太陽、看海景,老人們滿足的笑容讓Kevin體會到予人快樂的快樂。Kevin還在聖約翰急救中心(St. Johns Ambulance)做過義工,為此還專門去考了一個急救人員證書(First Aid Certificate)。
      “對我來說,中學是無憂無慮的開心生活,大學則是有滋有味的充實歲月。”Kevin Yang的結束語,表明了他沒有虛度光陰。

校園辦中文雜誌
  网絡時代的今天,人們已經習慣于從网絡上獲取需要的信息。然而在多倫多大學卻有一幫年輕人,執于印刷時代的追求。他們用熟悉的母語,印制了一本本充滿學生天真情怀的雜志,在校園中免費發放。究其原因,他們居然是認為网絡的東西太簡單了。
      多倫多大學中文雜志社主席李潤東,是一個攻讀金融和政治學的大四學生。2006年創辦這本精美雜志的時候,他的立足點就是想用原創性的文章,反映出中國留學生在加拿大的思想,傳播一种藝術、文化。他表示,這种載体一定要是一本印刷的雜志。
      他認為,网絡雖然是一种趨勢,但是印刷品則更有意思。縱觀任何一個名校和文化的精英,都會有一种刊物把他們記錄流傳下來,他們這么做也是這种文化的延續。网絡過于簡單,沒有團隊的合作,一個人就可以做下來。而他們卻有一個60多人的團隊,從采編、財務、市場到人力資源等,完全是一個小公司的模式。這种模式作為公司來講可能有點人力浪費,但對學生來說他們卻有了許多和人交流的机會,多了處理問題的机會,多了認識這個社會的机會。比如在編輯、印刷、發行、舉辦活動等方面,大量的具体事物實踐活動這是虛擬的网絡所缺乏的。
      除了平面之外,他們也在利用网絡傳播自己的文化,但僅僅是方式之一。李潤東介紹說,雜志社把出版雜志、舉辦活動交替進行,卻又互相促進,辦雜志不是目的,傳播文化和思想是更重要的。
      2月7日,他們一年一度的新年音樂會J. J. R. MacLeod Auditorium隆重上演。他們邀請到了多位高水平的演奏者,包括Thomas Yu(第17屆國際業余鋼琴大賽冠軍)、Ricker Choi(Music Heals!創始人、2008華盛頓國際鋼琴大賽第三名)、Claudia Chan(Hart House Orchestra協奏曲大賽冠軍)、以及Hart House Orchestra的成員和Faculty of Music的學生等。通過演奏這靈性的樂音,穿越時空去聆听莫扎特、李斯特、肖邦、拉威爾、拉赫曼尼諾夫、施特勞斯等大師經過歲月及智慧洗練的靈魂的音樂。
      他們也邀請更多的人來參与這個活動,因為新年音樂會的所有收入將連同大家的愛心和溫暖,通過加拿大愛心教育基金送達中國貧困地區的失學孩子們手中,幫助他們重返校園。

 



到卑詩大學的公共交通很多,圖為下課後的學生們在準備乘巴士。

Mi Yu非常喜歡大學生活。

從折價書店(Discount Textbooks)裡購買的教材,通常會便宜十幾到二十幾元。